2008/12/12

你對自行車道的看法?


單車正夯,連帶興建自行車道也變成顯學,地方都在比興建了多少公里的自行車道,也有很多的報章媒體在報導自行車道訊息。那有沒有人去調查自行車道荒廢的比例有多少?或是滿意度如何?實際使用率?

「關山環鎮自行車」始開台灣休憩型單車道的風潮;「東豐綠廊道」創造假日單車道塞車,外面一般道路冷清的奇蹟;「淡水河自行車道」、「愛河鐵馬道」南北接續輝映,非假日的夜間仍有不少單車客騎行。全省地方競相設置休閒自行車道,期盼帶來觀光收益,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還是一直蓋。「你對自行車道的看法」?最近這個問題被問多了......

有沒有單車道還是要騎車
我個人不喜歡單車專用道,一開始我也滿心期待,實際騎乘經驗累積之後,我是頗為失望。休閒上,除了少數幾條熱門風景區沿線,絕大部份單車道遊憩資源匱乏。這有點先天決定論,很多自行車道註定要失敗,不會因為蓋了自行車道遊客就會來,就算來也只會上當一次;通勤上,除非真有一條可以從我家接到公司或目的地的車道,在自行車道上比較費時費力,我會選擇一般馬路巷弄。

現有自行車道的缺失
在2006年就已經整理了國外對於自行車專用道的檢討,國外已經有很多失敗的案例,而目前國內的自行車道或多或少都有以下的缺失:

1. 動線不順暢:過於曲折或意外縮減路線
2. 鋪面不良:步磚不平整,木棧道、水泥路面有遇溼即滑的問題
3. 寬度不足:沒有考慮彼此閃避、超越及操作慣性的空間
4. 進入障礙:為了不讓機車進入,門欄過高,影響騎乘意願
5. 缺乏明確識別:指標、圖示、標線、號誌不足或紊亂
6. 單車道彼此連結性差:工程導向,不同標案沒有考慮銜接問題
7. 車道佔用:宣導與取締之外,用路人仍爭議不斷

因為單車騎乘人口增加,問題自然浮現,責屬單位一定會接獲改善意見,甚至是因缺失導致意外的求償事件。這些是屬於技術性的缺失,可能因為設計或施工者本身非騎士有關。個人觀察,這些問題都在持續改善中,越新的自行車道越少這些缺失。

自行車專用道根本爭議
「慢車」或「速人」,警政單位與交通部運研所對於自行車定位的歧異,剛好可以來說明這個爭議。如果是「車」那就留在一般馬路上,慢車道即其空間,或所謂的「單車優先道」,為美洲模式;如果是「人」那就與車道隔離開來,依使用者比例來切割專屬道路,通常與人行道整合,歐日大都這種形態。

一般都認為單車專用道對於單車騎士比較安全友善,但是國外有很多報告都顯示「自行車專用道並沒有比較安全」。除了上述常犯的技術性缺失,還有以下問題:

1. 自行車道讓汽車駕駛認定單車不應騎上馬路
2. 自行車道讓單車騎士缺乏或忽略交通常識及倫理
3. 自行車道視線不比一般馬路清楚
4. 自行車道難以涵蓋所有通勤需求
5. 自行車道造價高於一般馬路的優先道

生活單車道
即通勤型自行車道。近期參與幾場公部門的自行車道相關議題座談,發現主辦或規劃單位已經逐漸把重心放在通勤型自行車道,舉證先進國家的案例無礙,而且也緊扣「節能減碳」這個議題。站在鼓勵大眾單車通勤立場上是不錯的修正,但是,廣建自行車專用道本身就違背節能減碳的精神。

如果認真考量通勤單車路網,個人認為最終還是美洲的一般道路共用或者單車優先道,才能滿足所有通勤需求。但是法律上須確保單車上路權益,公部門應多宣導、推廣,個人則應加強單車能力。搭配現有單車道或規劃良好的通勤單車道,而很多都市行人路權比單車路權還糟,與人行道整合的單車道應該多加考量、節制,路幅不足者不要考慮強加自行車道,否則做好之後起爭端或沒人用,那就浪費了。如果真的需要蓋單車道,以下是幾個比較迫切及需要的方式:

1. 加強現有單車道的串連,改善鋪面、動線。
2. 交通瓶頸,如橋樑、路橋、地下道,優先設立單車道。
3. 以舊鐵道、捷運沿線、路幅夠寬者建構通勤單車道幹線
4. 以學校、捷運等為中心的社區安全路徑

自行車道里程非等同單車友善
評斷一個城市的「單車友善 Bicycle Friendly」與否,不僅只是自行車道的里程,還包括一般馬路優先道等整合起來的路網普遍度,還有公部門與單車社團之間溝通是否順暢、是否有足夠多方便安全的停車設施、大眾運輸系統是否支援接駁、是否有單車獨立的號誌及普遍的識別等面向,包括公、民營機構是否提供浴室,大部分居民是否支持單車政策等等。建設或硬體只是其中一項,我們好像都只放重在此,現在單車熱賣,而願意上路通勤者的比例有多少?顯然觀念或軟體發展並沒有太大突破。

在最近的一場座談會上,規劃、研究單位詳盡地闡明設計要點,學者提出專業見解,地方相關單位也都好像有共識,主管機關善盡督導之責。我是該會唯一獲邀的單車俱樂部代表,也應該是唯一一個騎單車與會的人,我每天騎車通勤,上路騎車對我一點問題也沒有,有沒有單車專用道都無妨。無從得知個人意見是不是具參考價值,期待執事者本身有在騎車,能多為騎士設想。還是會擔心這樣的座談會產生什麼樣的單車道,實際有多少人獲益?會不會到了最後,騎車變成是在單車道進行的事,那就是我等實踐單車生活形態者的惡夢了!


—摘自《樂活單車》No.08, P116
—作者ak

單車減速—關於安全騎乘


近來單車火熱,從媒體、新車店增長量都可以輕易察覺,即使你還沒跟上這股小摺瘋。路上騎車的人更是明顯增長,不過意外也頻傳,甚至是無可挽回的遺憾。買車,容易(雖然可能要等一等);騎車,沒那麼簡單!

騎車送往迎來,會跟大家一起騎車的,也是逐波更替。若是因為人生重大轉變,如登科、生子或換跑道,或者純粹只是臭味不相投,那都算好的。比較不好的狀況是騎乘時發生意外,輕者傷,重者亡,有些就算康復,也把單車視若畏途,就此封車。經過三、五年的淘練,還在騎的都算老鳥,相近的英文字是Survival,在分享單車經時總是口沫橫飛。不過,也不是老鳥就不出事,和菜鳥的差別是知道為什麼會摔,摔掉單車生涯的大都還搞不清發生什麼事。以下來分享一些「倖存者」的心得:

增加速度前先增加技巧
"It's critical, that you build technique before you build speed",這是登山車天王 Ned Overend在「登山車入門 Performance Mountain Biking」影片中的衷心叮嚀。總以為車子夠貴、裝備夠齊全,時速能夠多快個幾公里,距離多騎個幾十公里,坡能爬得多陡,就已經夠專業了。不出事只是因為「菜鳥的運氣 Beginner's Luck」,遲早會用光,摔車之後才知道要學的還很多。

除了外在因素(如被車撞),煞車失當是造成意外的主因,不管是前空翻、轉倒、衝出道路,速度越快就越嚴重,甚至致命。增加速度不困難,難的是安全地減速,這其中不只是如何拉煞車把手而已。

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
現代休閒、運動用途單車,特別是登山車,煞車是十分敏銳的,可以輕易瑣死輪胎。不會發生煞車力道不足的情況,卻可能因為煞車過度而導致危險。一定得要這麼敏銳嗎?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嗎?

屏除登山車極限的操作需求,應該也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現在當道的碟煞還是有維護、重量與過熱失效的問題;V夾有過敏及惡劣路況磨耗的問題;吊夾拉起來太重、C夾只適合裝在跑車上...。有沒有單車的ABS系統?您說呢?即使有保證不鎖死的煞車,還是不能保證不會摔車,因為還有平衡的問題,又不是四個輪子!

先煞後輪再煞前輪?
很多人都這樣教菜鳥,還有書也這樣說,可是問題是意外都瞬時發生,當下有辦法這樣來操作嗎?決都是雙手一起拉煞車。因煞車一作動前輪抓地力增加、後輪抓地力卻減少。一加一減,即使你已兩者一起煞或先煞後輪,如果沒有靠身體的重心轉移,還是會發生前空翻、轉倒等意外。

煞車並無鐵律,要看速度、路況與時機,重點是要熟悉前後煞車不同的特性,並正確移轉重心。我個人實際的煞車情況通常都是兩者一起拉,然後視情況改變前後煞車的配重,例如進彎前路況佳時前輪多拉一點,讓速度很快降下來,過彎時前煞就要放掉,如果速度還是很快,那就要壓坡度,把重心踩到外側踏板。這時如果因為怕速度過快而煞車過度,那就等著轉倒犁田。

人的反應比ABS電腦要迅速而精實多了,重點應不是先煞哪一輪,而是根據速度、路況以及輪胎相對制動的狀態而微調煞車比重,以及正確移轉重心。複雜嗎?經過反覆練習就可以變成反射動作,那也就是老鳥倖存的基本功,不過有些方法可以加速學習過程,降低代價。

武功秘笈
這是之前沒有人說過的,所以說是「武功秘笈」(愛說笑)。先來個口訣:

「一慢一快,前止後滑,跳曼波」*

「慢」是指「定桿Track Stand」練習,騎快不須什麼技巧,騎慢,甚至完全不動才需要練習,這可以增進平衡功力,幫助完全掌控單車;「快」是指轉倒練習,找片空地,在轉彎前盡量加速,試著不拉煞車,盡量縮小半徑。這是要感受輪胎在彎道的抓地力,以及如何正確移轉重心,真正騎乘時就不會煞車過度反應。

「前止後滑」是指前後煞車特性,「跳曼波」則是把騎車當作與地形跳舞。在正式上路騎乘之前,應多嘗試、確定每個操作的後果,像小孩一樣,玩玩甩尾、左彎右拐,看如何避免前空翻。這比能騎多快、多遠重要多了。

留得青山在
老鳥最後絕招就是不要勉強,我們都不是把騎車當職業,沒必要為了個獎項,或是短暫的快感而葬送長遠的騎車生涯。特別是比賽場合,或是與陌生車隊同騎的時候,菜鳥有可能因為太駭、為了趕上別人而超出自己極限。除了技巧上的切磋,體能也一樣,要避免因過激而暴斃的狀況,不是摔車也可能發生意外。老鳥不一定可以騎得飛快或跳得高、玩得險,而是碰到某個關卡時可以自在地決定衝或停。有時冒點險是增添生活情趣,讓每次外出騎車都在冒險就不值得啦!


* 出自《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出版

—摘自《樂活單車》No.08, P46
—騎士 ak
—作者ak

2008/08/25

登山車行不行?


前陣子發生登山車騎乘古道的爭議,雖然個人認為那比較是不同路徑使用者間的認知差異,而非真正環境破壞問題。不過倒是可以藉幾個案例或故事來聊聊登山車進入古道、山徑或者荒野的問題。

柴山礦道
柴山是高雄的聖山,環境保育運動的源頭與自然公園的典範,特別是北邊接近軍區一帶,保留了原始的熱帶礁岩海岸林生態,除了步道內健行,任何攀岩、鑽洞、採集、煮食、餵食動物都是被約束的;柴山南邊靠近鼓山一帶是高雄最早被開發的區域之一,早在日治時期就有神社或公園的設施,是比較人工化的區域,單車騎上這些公園道路當然是沒問題。
而柴山中間地帶則是舊水泥廠的採礦區,除了裸露岩層、礦道,植物以外來的銀合歡為強勢族群,這區也是高雄登山車的起源地,車友基本上都是沿著舊礦道一路攀升,然後可以繞一圈下山。車友騎在這些原本開行卡車的舊礦道並無環境破壞的爭議,但目前的一些緊張關係源自於部份車友不夠自重也不尊重健行的山友,例如沒戴安全帽、下坡速度太快驚嚇、甚至碰撞路人,沒有讓路給行人或口出惡言。少數不當的行為就會損及所有單車騎士給人的觀感,這點是必須反省的。
但也不是走路的人就沒有問題,部份山友在柴山中私設休息區、整理花草,甚至自闢路徑的行為也是不被認同。相對的,專注在崎嶇路面上的騎士就比較沒有這些問題。所以在柴山礦道中,不是能不能騎車的問題,而是有無雙互尊重的問題,而速度快的騎士應當禮讓行人,這是一定要的。

一則短篇小說
單車技工達人戴夫.摩頓Dave Moulton寫過一則短篇,大概是一個汽車駕駛對於佔用路面的單車騎士的不耐,卻對一隻同樣佔用路面的狗感到不捨,怕牠被車撞。等到他車子故障而走在馬路時才發現別的汽車駕駛也同樣對他不友善。戴夫的這篇文章引起很多迴響,表達了在公路上為弱勢的單車騎士的心聲。衝突都來自於有無同理心,我們都知道,但當下就是很難留個餘地。

威爾斯公園
英國倫敦以北,開車不到5個小時可到南威爾斯,英國人的登山車勝地。英國大概是歐洲最早引進登山車的國家,但是騎車環境卻和美國西岸差很多,大多是低矮陰鬱的山丘地形。而威爾斯一帶有較多的山地及森林公園,相對的也較為沒落無生氣,這個情況從2002年起就完全改觀*。有位在地登山車騎士引進IMBA的路徑維護理念,把沒什麼產值的山林規劃出來登山車路徑,登山車騎士因而每年來這邊消費兩千五百萬美金以上。不需要大建設就可以創造巨大收益,該地城鎮或山林也沒有因此而劇烈變異,登山車的路徑不過就是單軌順著山勢延伸就夠了,比例上實在是微乎其微。
另外北美還有很多例子,例如「惠斯特勒登山車公園」,冬天是滑雪勝地,夏天則是登山車樂園,消解了某些非法開闢登山車路徑的壓力。仿效之風四起,收費的登山車場地變成潮流。

馬林郡輸輸去
回過頭來說登山車發源地的馬林郡Marin County,舊金山北岸的這片綿延丘陵有許多森林防火巷,原型登山車就是從山上衝下來,後來演化成在一些「單軌山徑Singletrack」越野騎乘,主導了登山車後來的發展趨勢。而現在登山車在馬林郡不能騎在Singletrack上,這是很諷刺的事。
為什麼「輸輸去 Losing it all」?因為這是以法律解決使用者衝突的結果。如果騎登山車會破壞環境,那為什麼開放路徑如防火巷可以,Singletrack卻不行?不過就是狹路難以相容。馬林郡目前幾乎沒有合法的Singletrack可騎車,除了少數如「塔馬朗丘童軍營地」路徑由法人管理,之所以行得通,因為那是登山車專用路徑,其他使用者不能進來就沒有爭議。所以,還是路徑使用者的本位主義問題。
這其實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如果真的要進入法律階段,我們能贏嗎?民主無關是非,僅是多數決。

人定不勝天
長年在野外騎車,我的經驗值可能透露一些訊息,姑且聽之。很多人常用「挑戰」來表示某某路線的難度,雖然給人想要去征服什麼的感覺。其實,真正去實行的人就知道,都是挑戰自我而非挑戰大自然。
有些聽起來荒誕的越野路徑,其實兩年去不到一次,但有可能下次去就面目全非,斷崖崩壁,那會是上次騎車進去產生的後果嗎?例如2004年10月份去拜訪延平林道,4個月後再去一次(我確定這期間去拜訪的單車騎士不會超過兩批次),即使颱風季節已過,仍新增五處以上大崩塌。而沿路其實正在整修,壞的比修好的多。
入高山的道路,例如橫貫公路,路面越寬越容易崩壞,用大型機具來開山,這是在加速台灣年輕的造山運動。我們也都經歷小鬼湖礦道2006年大崩毀,一整片長達一公里以上的大崩壁,任何人為痕跡不復存在。
車隊2000年成立以來,台灣山林崩壞的速度遠超過我們去經歷新路線的速度。我們為何會對於這些崩壞如此敏感,那是因為我們想親近而不得,這些感受難道不會有些轉化?對於我們的山林,對於我們的母土‥‥。

解決之道
車轍是否會引發水流切割導致路徑崩壞?這樣的質疑應該要有實證來支持,否則不應作為單車能否騎乘古道或單軌山徑的依據。我還是覺得這主要是不同路徑使用者溝通的問題。
除此,專門維護管理的路徑或人/車分道應是未來的方向,如果騎車是值得鼓勵的健康活動,而族群也夠多,由單車社團、協會組織來認養維護,宣導正確使用路徑的態度及騎法,那就足以解決這些爭議。

* "Like Blood From a Stone", bike, Aug/Sept 2003

—摘自《樂活單車》No.07, P116
—騎士 陳緯謚
—作者ak

2008/08/20

安全區之外


一場業餘登山車盛事談MTB症候群

什麼樣的解藥可以讓人回春?而又什麼樣的活動可以讓人如王寶釧願意苦守寒窯18年?那就是3月份發生在南部郊山的一場業餘登山車挑戰賽*1。

小摺當道
曾幾何時?現在在路上出現的單車,小摺車的比例越來越多。以當今的短程、都會的主流騎乘形態,其實小摺車的比例應該更高才對,因為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單車新手還是以傳統登山車來入門。會用「傳統」來講登山車,我自己都有點訝異,但這是貼切的,登山車已從高峰走下坡。不信?先不論趨勢與必然性,在路上的登山車有多少比例是用光頭胎或半光頭胎?那表示登山車的用途已經被錯置或重新詮釋。另外,單車老鳥由登山車改騎跑車的比例也可佐證。

XC的意義
那登山車的用途是啥?登山車基本設定的功能是越野,Cross country(XC),讓單車騎士離開如虎口的馬路而進入原野荒郊。爬坡並不是登山車最重要的機能,而是能在地形上下間提供迅速而大比例的變速切換,以及對於崎嶇路況的操控性。翻開九○年代的美國單車雜誌,廣告中盡是「生活是美好的 Life is good」、「我以泥巴為榮 I'm proud of my mud」、「泥土有很多可能性 Dirt just has so much potential」...等,反應新興休旅生活型態的文詞與影像。登山車雖然只是一少撮白領階級特殊癖好的演繹,挑出文明與荒野的關連趣味或是爭議,提供現代人工作與休閒生活的奇妙平衡。登山車的銷售量隨著硬體的劇烈演化而攀向高峰,我們躬逢其盛,說「單車革命」是一點也不為過。台灣當然不可能自外於這個風潮,因為當時的登山車95%是Made In Taiwan。

比賽有?種
每個人都是先贏得一場比賽才出世的,競爭是天性。最典型的單車競賽就是職業的公路車賽,環法賽是最高殿堂,不過有資格參與的人極少,大多數人只能搖旗吶喊。即使段數不那麼高的區域競賽如環台賽,「台灣一哥」也難以擠進前矛;還有一種是集探險、旅遊、競賽性質於一身的業餘賽事,「泰國清萊馬吉斯盃登山車挑戰賽」即是,不過目前已停辦了,想花錢去買一個單車假期還很難得;還有一種即是俱樂部間的聯誼賽,例如「鐵屁股之役」,有時還比半職業或協會級比賽還更熱絡,因為對於一般車友比較可親,不會只是去當配角。而南部這場登山車賽就具有後兩者的性質,不過,還有些事值得提出來...。

無價的比賽
這場比賽就是完全XC品味的競技,可以媲美「泰國清萊馬吉斯盃登山車挑戰賽」。主辦單位強調,因為得天獨厚的場合,希望舉辦適合登山車騎乘的競技,到今年已經舉辦了四屆。即使名不見經傳,靠著俱樂部間口耳相傳以及小眾網路累積聲譽,今年超過350人報名參賽,連同工作人員及到場加油親友,人數逼近500人。而且,主辦單位除了事前賽道規劃、維護,活動人力,且提供豐盛午餐、抽獎,完全不收費,可以說是熱情重於專業的比賽。參與者應該有些體認,這種比賽極其罕見,無價(money can't buy)!應該給予掌聲及支持。
這比賽的賽道規劃中有全般自然地形的越野,還有專為登山車設計的橋段與試煉,一圈長達20公里,且Off-road的比例高達90%以上,土味十足。所以,如果是騎登山車,還騎登山車,或者就是要騎登山車,那麼沒在這種比賽或是這種地形中去玩一玩,那還真是有點遺憾。

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
比賽在一片叫好聲中辦完了,為了比賽期間所設立的指標或是特殊工事也大都恢復原樣,也有車友反應賽道安全性的問題,希望活動好還要更好。儘管比賽中是痛不欲生,比完之後、樂透之餘還想明年要如何如何,主辦單位也超有誠意地宣佈:「明年3月第二個週日再見」。我想說的還有更多:如果參加登山賽如「鐵屁股」我會排第幾?應該是所有參加的人的中間稍前吧?為何我可以在這個比賽中不分組排第7?
六雙穿壞的卡鞋、七年中幾乎滿檔的假日騎乘、數不清摔車的傷痕...。因為「最棒的總在安全區之外」*2,路的盡頭永遠吸引著我,披星載月不是問題,翻山越嶺不是問題,人仰馬翻不是問題...。每跨一個障礙、每個土文回饋、每個逆勢流轉,都如照片泛黃的光澤,深刻烙印在劃開又癒合的皮膚之內。嘿,我是個登山車騎士!而我要到安全區之外...

*1:不說其實你也知道是哪一場。只是遵守主辦單位低調的原則,盡量不要讓賽事火熱到無法控制。當然最好是不要寫這一篇...。
*2:"But the hip stuff is outside the comfort zone" ,來自於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的音樂紀錄片《爵士浮生 Possibilities》。

—摘自《樂活單車》No.06, P126
—騎士 陳重元
—作者ak

2008/08/04

浴火重生的英國老牌內變Sturmey Archer

有個朋友從台東以500元代價收購一輛Brompton中古折疊車,車上配的正是英國老牌Sturmey Archer三速內變。它稍微有點故障,介紹他到民生、錦田路口的老車店修理。

許多朋友都知道Sturmey Archer已經退出市場一陣子了,拜通勤車及古典車市場蓬勃之賜,很多人又去翻找Sturmey Archer內變。不過,其實也不是新聞,Sturmey Archer藉著台灣「日馳SunRace」公司的幫忙,已經重生,2006年起推出新產品,包括3速、5速、8速內變。很多評論都認為這是SunRace想要擠身變速器三大廠的前奏,之所以台灣還沒注意,那是因為台灣、美洲等市場幾乎只看外變速,而內變主要市場的歐洲已經起了一陣騷動。

圖文來自:VeloVision Is.24, 2006

找到的相關連結:
血蹲不狼專題
Sturmey Archer的故事
捷運五號出口

2008/07/21

關於煞車的迷思

經常聽到「先煞後輪再煞前輪」,歸論看似正確,不過,有兩個問題!

一,緊急時誰會記得前後煞車順序?
意外都是瞬時發生的,實在沒有先後煞車的餘裕,絕都是雙手一起煞車。

二,前後煞車特性有別
因煞車一作動前輪抓地力增加、後輪抓地力卻減少。一加一減,即使你已兩者一起煞或先煞後輪,如果沒有靠身體的重心轉移,還是會發生前輪鎖死導致前空翻、轉倒等意外。

近來單車事故頻傳,大都是速度過快、煞車失當所致。有必要再強調一個安全騎乘的觀念:

「要增加速度之前應該先增加技巧」

總以為車子夠貴、裝備夠齊全,時速能夠多快個幾公里,距離多騎個幾十公里,坡能爬得多陡,就已經夠專業了。不出事只是因為「菜鳥的運氣 Beginner's Luck」,遲早會用光,摔車之後才知道要學的還很多,只是這代價希望不要太大,甚至無可挽回。

煞車並無鐵律,要看速度、路況與時機,重點是要熟悉前後煞車不同的特性,並正確移轉重心。所以應該要找時間去分別熟悉前後煞車的特性,《路徑2》裡面的「單車武功秘笈」與「五大危險路況」是精心歸納多年騎車心得,值得研讀哦!如果再從其中摘要一下就是:

玩你的車,確定每一項操作的後果是什麼,特別是煞車。這比能騎多快、爬多高要重要多了!

延伸閱讀:MTB課程 by 長鬃山羊

2008/06/20

台北捷運出口單車停靠場所

說到單車停放的問題,不只是單車族重視的議題之一,同時也是政府需要關注的焦點之一,加上這一波的單車熱潮,相信很多人會開始大量的使用單車當成交通工具或是休閒運動。於是設置單車停靠場所也就變得有些重要。台北市是全台最先規劃捷運單車停放場所的地方,所以我們先一起來觀察看看這樣子的停放空間是不是真的適合單車族的需求

這是在台北的公館捷運出口放置的雙層單車停放架,不只是節省空間,也加強了防盜的能力!




以上是公視公民記者所紀錄的影片資料,雖然有影片為證,但是單車到底是如何放上去的呢?要如何拿下去呢?請看下面的介紹:


原來腳踏車是這麼放上去的



圖例說明分解:


原來雙層腳踏車架是這麼使用的:
用法:
1以雙手輕輕移動拉到底~
2下壓到底,手扶腳踏車把手和坐椅,將腳踏車牽入車架~
3確認腳踏車完全放於車架後蹲下,隻手拉住移動式軌道,緩緩提高跟車架至水平為止~
4移動式軌道到達水平位後,以雙手向前輕推到底,即結束停放程序~



<以上圖文引用自:克與霖幸福的旅行箱>



相關的單車雙層停放的討論文章如下:

雙層腳踏車架腳踏車存放架
雙層腳踏車架
捷運公館、圓山站 增設腳踏車架
車架淋雨生銹 雙層變單層
原來腳踏車是這麼放上去的
我國公共腳踏車租用, 停車場地政策

2008/06/11

我的時代 Me We

「腳踏車,簡單的想法,又將重新開始演繹。
保持簡單,保持樂趣。這來自過去的信條,也是給未來的啟示。
The bike, the simple idea, is beginning all over again.
Keep it simple. Keep it fun. A doctrine for the future. A message from the past.」

來自--"Me Wee", Tim Parr, P110, Bike-May 2008

這篇文章出現在Free Ride導向的激進登山車雜誌,的確是不尋常,因為本篇講的是沒什麼土味的潮流,雖然這股潮流源自登山車革命。那就是都會單車瘋,特別是通勤。

文中提到,雖然像阿姆斯壯等單車明星可以產生引領作用,但是真心喜歡單車的凡人,發揮推波助瀾的功效才更是無可比擬。只要你上路騎車,一定就會影響他人。

簡單,樂趣。登山車是這樣來的,不是會議桌的決議、不是明星的魅力、不是市場調查的結果、不是高科技的加持。現在登山車領域已經走得太遠、太偏,遠超常人所能及,失去了那股非關技術改革的實踐力量。而這股新的風潮重新領用這個信條,或者尚未察覺,這才是革命的原動力。

而,一輛好用的通勤車絕對不需要27段變速、不需要無能量損失避震系統、不需要吹彈可破的航太材質、不需要神乎其技的折疊設計。騎車出門會是多困難的一件事?以前是需要革命般的熱情來驅使,現在水到渠成,邊緣逐漸湧向主流了。

"Me. We."是拳王阿里的名言,被稱為是最短的英文引言。而在這裡的意思是:

我,我們,改變了這世界...

2008/06/06

油價新高-自行車銷量飛高

因應高油價的時代來臨,很多人會選擇四輪換二輪,沒錯,不只騎機車的人變多,騎單車的人更是出現高幅度的成長趨勢。

聯合報六月初的一篇報導:機車、自行車銷量 雙創新高,內容指出台灣汽車今年五月銷售較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二十九點六,但機車和自行車銷售卻雙雙創下新高,五月份機車市場較去年同期成長三成,今年累計銷售突破卅二萬輛,創十年來新高;自行車創下二十年來單月新高。這正好呼應了油價漲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高呼節能的口號,更印證了大眾省荷包的具體作法。

汽車銷售量的大幅下滑,突顯出另一個趨勢的成長:自行車在今年五月市場也創下二十年單月新高,光是捷安特五月銷售達到三萬三千輛,相較於去年五月,成長百分之一百六十五。美利達經理詹馥旗也表示創下二十年新高,單月營收突破一億元,月銷售達一萬台,便於上班族搭乘公共交通系統隨身攜帶的KHS摺疊車銷售,五月銷售更比較去年成長七倍多,出現缺貨狀況。

這些社會現象說明了什麼?從AK的這一篇文章:石油不會再便宜了! 便可以看出端倪。石油不再像以前那麼的便宜那麼可以浪費,與全球其他經濟強國來做比較,台灣已經是相對便宜的油價了,那麼我們該如何來因應這樣的現象呢?我先舉一些例子來作說明會比較清楚:

l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的資料,台灣的 CO 2 排放量在 1990 年為115.55百萬公噸,到1995年增為166.88百萬公噸,增加44.4%;在同期間每人平均 CO 2 排放量由 5.71 公噸增為 7.83 公噸,增加 37.1%,平均年增加率超過 6.5%。根據去年十二月行政院第十八次科技顧問會議的資料,1996年的 CO 2 總排放量增加 7.2%,每人平均排放量達8公噸。
l 1公升汽油排放出將近2.3公斤二氧化碳
l 1加崙汽油產生19磅二氧化碳,換算成1公升汽油產生2.287公斤二氧化碳。
l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在台灣,一台機車跟一輛汽車所排放的廢氣不相上下。燃油車輛排放的廢氣,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各類氣體。

甚至有報導指出,其實,最方便最友善的交通工具,不是高科技的汽車,也不是油耗較少的機車,而是人類騎了上百年的自行車。許多單車通勤族發現,騎腳踏車上班的時間可能比開車花費的時間還要少。說了那麼多,總該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了吧!你還在觀望嗎?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2008/06/05

比米奶仔便宜一點 Cheaper than a BMW


『這輛車比米奶仔便宜一點』,一個站在我旁邊看著Pereira通勤車的人對著我說
Besides, as one person said to me while looking at the Pereira commuter, "It's cheaper than a BMW!"

來自--"NAHBS 2008", by Lou Parsons, P11, VELOVISION issue 29, March 2008

2008/06/04

單車狂想之無限可能性

本周的天氣濕透了,是梅雨季節來了嗎?那不就不能隨心所欲的騎單車了?哈,在家好好的思考一下,難道單車只能幫人類做這些事情嗎?其實單車世界是可以很多元的,不信的話請看以下的影片!





看完了之後你還能說單車只能做單車的事情嗎?準備好發揮你自己的創意了嗎?

貝哥哥指南的網站上面找到相關的文章,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看看。

車與路徑 bikes & trails

一輛好車在蹩腳的路徑上會變成蹩腳的行程;而一輛蹩腳的車在好的路徑上仍然會是好的行程。
A great bike on a crappy trail makes for a crappy ride; while a crappy bike on a great trail can still make for an amazing ride.

--來自 "Building blocks", Vernon Felton, P131, BIKE-May 2008

2008/05/28

萊禮古典車 Raleigh Lafound


花蓮李議員的古典跑車,車況不錯,車身還有車主簽名欄。但是,奇怪!網上做了些搜尋,居然都沒有相關資料...

2008/05/27

你是單車騎士嗎?

Cyclists and POBs

單車騎士和單車漫遊客

你或許可以擁有一套樂器,除非你能演奏它們否則你就不能被稱為音樂家。但是任何一個跨上單車的人都被稱作單車騎士。

就像騎單車一樣,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這是一句很普通的俚語,你可以騎著單車在長長的交通車陣之中,但是要考量到一些技巧和許多的竅門。

身為一位單車騎士的我,總是被誤認為是一名騎單車的人,這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我常閱讀到某些單車騎士死於交通事故當中,但是我好奇的是這些人到底是單車騎士還是指那些騎單車的人。

他們這些人也可被稱為單車上的行人,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名目,但是這些人的行徑很像散步的行人,大多數的他們並不遵守太多的規定,他們在一個空間裡四處的漫遊。

當看見紅綠燈時,大多數的漫遊者並不理會它,甚至不管是否有來車,便毫不在意的穿越馬路,有時也不會在意是不是紅燈不能行走,因為車子會讓他們。

這樣的結果就是當這些人騎上單車後,習慣依然故我,他們把車子騎在人行道上和騎在和車流相反的方向,或是漠視路上的交通號誌。在夜晚時他們不使用車燈,畢竟大多數的漫遊者都沒有在夜晚帶手電筒的習慣。

然而單車騎士視自己為路上的交通工具之一,但是騎單車的漫遊者視他們自己為嘗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交通代步工具而已,他們老是在意距離的長短,卻不去注意他們周圍所存在的可能危險。

可悲的是,許多的統計數據顯示出何時有單車騎士在路上喪命,這通常是受害者自己惹來的。闖紅燈、逆向騎乘或是不注意前方來車就轉彎。這些數據給予了世人一種錯誤的觀念-騎單車是危險的。然而這些事故通常都是單車的漫遊者所引成的,而不是單車騎士。

或許單車的漫遊者和單車騎士似乎沒有什麼分別,無論是從外表的穿著上或是他們所騎乘的單車形式,甚至有些單車漫遊者認為他們自己就是單車騎士。

甚至有一些是自大的單車漫遊者,他們的行徑跟一般的單車遊者沒有什麼兩樣,他們會購買昂貴的單車和開始學著跟單車騎士一樣的騎乘姿勢,但是,他們永遠不會變成單車騎士,因為他們還是無視路上的交通規定,總是如此。

更糟的是,他們視自己是凌駕於法律之上,他們破壞了單車騎士的名聲。無視法律是其中一件,但有些人知法還犯法的行為在我們的社會裡還是普遍存在的。

假如你認識一些自大的單車客的話,你或許需要和他們討論有關單車騎士的守則。告訴他們並不屬於單車騎士那一邊,而其他的單車客則是會選邊站。

原文:Cyclists and POBs

以上的文章是出自於Dave Moulton’s Bike Blog的大致內容,我翻的不是很好,但是內容上也跟原文差不多。讀完這篇文章我才發現原來騎車的人可以分成這兩種人,一種是遵守單車上路的法規,另一種則是我行我素的單車客。可怕的是,很多單車客常常自認為是一名優良的單車騎士,然而,時常發生交通事故的卻是那些人,而他們通常也是破壞單車騎士優良傳統的罪魁禍首。

當然啦,社會上也有分成守法和不守法的這兩種人,但往往是不守法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會影響到那些守法的人,試想,很多人都無視紅燈往前衝時,你是不是也想要跟著衝呢,人人都守法便不會有人帶頭以身試法,而法律也就不會一變再變,而且越罰越重了,你說是不是呢?

台灣現在的單車族群也越來越多,相關方面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不能只靠政府設法令來管制,假如人人都是單車騎士,或者是說,大家都朝向單車騎士的方面去努力的話,相信單車用路人的明天會更好,不只是空喊節能和減碳的口號,更要以身作則,為以後的單車世界做出更好的規劃。

或許這些言論有點嚴肅,但卻是不爭的事實的哦,為了先防範於未然,做好事前的準備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提供一些騎乘單車時所必要注意的事項,希望能減低受傷的機會,也期盼有更多的單車騎士出現哦!

騎單車時需注意事項:

第一..請戴安全帽
意外總是會發生,只是不知道是何時,事先做好預防,才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

第二.夜間騎乘
夜騎視線較差,在不熟的路上,手部要確實握住握把,若是沒注意到路上窟窿而讓手部彈開握把,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除此之外前後車燈一定要裝設,因為後燈開閃爍才容易讓車輛注意到你的存在,前車燈請勿調太高,會讓對向車道面對強光而目眩,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險。黃昏時就應該開燈,讓前方汽機車比較容易發現你,避免他們突然變換車道進而擦撞。

第三..騎車時的服裝及鞋帶
注意褲子有沒有可能被大盤或輪組捲近的可能。鞋帶要塞進球鞋外側。

第四.注意路上其他車輛
騎車時常常遇到路肩車輛要開出來,請讓他先行,因為騎單車的我們很容易躲在汽車照後鏡的死角,若是被汽車擦撞摔車,後果不堪想像。還有,千萬遠離砂石車和貨櫃車,因為司機看不到我們這些騎單車的人。

第五.面對惡犬
請不要怕狗,因為害怕狗追有可能會摔車,甚至躲狗時忘記注意車輛被車撞都有可能,遠超過狗對我們的威脅。你越怕狗,狗就追的越開心,當它靠近你時,請保持穩定慢慢騎,靠近狗的腳高抬起來,這樣他應該咬不到你。

第六.勿空腹或太飽騎車,隨時補充水分、食物,以防體力消失。

第七.剛下車時不可猛飲開水,應待緩和後再多次補充。

第八.騎車時盡量以透氣衣褲為主,避免穿多、太緊、太密以防中暑。

第九.戴眼鏡可防細砂、小蟲入眼。

第十.避免穿小飛俠雨衣,最好衣褲分開,以防捲入齒盤。

第十一.出發前需熱身,並試騎車況,檢查煞車與變速器。

第十二.騎單車請遵守交通規則,靠右騎乘、不隨意變換車道,停車時靠右方。

第十三.正常情況是煞車時先煞後煞車,再煞前煞,或前後同時煞,並以多次漸煞取代一次煞車。進階的車手則是會先煞前煞有效降低行進速度,並將重心保持在後方以防甩車失去控制。視個人最安全的方式來達到降低速度的需求。

第十四.轉彎需打手勢,手臂伸直,指向欲轉彎的方向。

第十五.除了作轉彎手勢信號及換檔外,雙手不可放離手把。

第十六.上坡騎不動可牽車,避免硬踩或站立著踩﹔下坡遇急轉彎,先降低速度再通過。

第十七.遇砂石、泥土路面,速度放慢,以防滑倒、爆胎。

第十八.輕鬆騎乘不趕路,適當距離休息,較不易過度疲勞。

2008/05/26

阿甲、單車騎士與大棕狗—戴夫摩頓極短篇

Photo by dmuth

在61號公路開著他的福特老卡車,阿甲時速約60哩,超過速限5公里是他的習慣。有三輛車在他前方不遠處,當他快靠近時,突然看見煞車燈。他跟著慢了下來,這時他才看到原來是有單車騎士在前面,他心裡嘀咕著:「笨騎士!為什麼他們總是喜歡騎在路中間?」

事實上,那位單車騎士並非騎在路中間,他和路邊緣保持兩呎的距離。但是因為對向車道也有來車,所以第一輛車駕駛只得慢下來。當來車經過之後,前面三輛車往前開走,等到阿甲上來,他發現又得等一下,因為對向又來了一輛車,「靠!」,阿甲又罵了一句。等來車過了,阿甲繞過騎士身邊時本想按喇叭抗議,後來以猛踩油門示威一下代替。

經過幾哩之後,他又看到前車的煞車燈,他又排到那三輛車後面,他看到他們甚至停了下來,然後才一輛一輛繞到對向車道往前開走,這時他才知道為什麼。一隻大棕狗沿著公路邊跑著,奇怪的是,阿甲這次並沒有感到生氣或挫折,他只是怕這隻狗會突然橫過馬路給對面來的休旅車撞到。所以他保持在大棕狗後方而不嚇牠,等到休旅車經過他才以很大的間隔繞過那隻狗,就像前面那三輛車一樣。他甚至想停下來把牠帶走,他考慮過要養狗,但那應該是有主人的。

阿甲幾個月前因為公司正要裁員而提早退休,他和他老婆就在鄉下買了一間有8畝地的農舍,他也買了這輛老卡車,好來載木頭之類的東西。他這天要去61號公路15哩之外的農具店買些籬笆木板。當阿甲買好了東西正準備開出車道,公路一頭除了一個單車騎士外空無一物,就是先前遇到的那一位。阿甲等他騎過去才開出來,結果對面又有來車,所以他又得等在騎士後面,「靠,今天你又幫了我一次忙」,他自顧罵著,最好單車騎士有聽到。

等他忙完要回家,老卡車居然顧路了,試了幾次還是發不動。停在路邊後他把引擎蓋打開,望著罷工的引擎,他是個會計師,對車子根本不懂。他摸著口袋想要拿手機,可是沒有...。他才想起,手機留在廚房充電忘了帶,「我勒...」,他看著一望無際的公路,兩旁除了農地就是荒野。他只能下來走路,而且兩旁草長,沒辦法走在路肩上。公路的鋪面在白線之外只有幾吋就沒了,所以阿甲就沿著白線走。他是可以走到對面車道好看到來車,但是他想會不會有人讓他搭便車。

走沒多走就聽見有車開來,他舉起拇指向車招呼,而那輛車甚至沒有減速就開過去了。他繼續走,同樣的事發生好幾次。他意識到搭到便車的希望渺茫,他穿得很隨便,而且,他也從來不讓人搭便車。每輛車來他都停步轉身打招呼,但是沒有車停下來,最後他放棄了,打算就一路走回家。他這時才注意,當對向無車,車子會稍微外繞超過他。但,如果剛好兩車相會時,他們也不會減速,還是以時速60哩呼嘯而過,好幾次都差幾吋就會被撞到。還有一次一輛18輪大貨車經過,雖然司機好心離他有兩呎以上的距離,但還是很恐怖,車開過之後的尾風讓他差點站不住。

他大概走了五、六哩,恍惚間聽到一聲:「早安!」,先前碰到兩次的單車騎士對他打招呼。阿甲一時不知怎麼反應,單車騎士騎過去之後,他才喊:「你有沒有手機?」

單車騎士也愣了一下子,然後才轉回頭騎過來問:「你需要幫忙嗎?」;「是的」,阿甲說:「你有沒有手機」;「有啊」,單車騎士手伸到車衣後袋拿出手機。

「感謝上帝!」,阿甲說:「我車壞在好幾哩外,還要走上一小時才到得了家」,這時剛好一輛車開過來,「我們站靠邊一點,這些車硬是不留給我們一點空間」。

「這還用說!」,單車騎士說:「那就是為什麼我要騎離路邊三呎的原因,就是要讓汽車駕駛慢下來並小心超過我。要不然,他們就不會理你,從你身邊呼嘯而過」

「而且,如果我騎在白線上,因為路邊常有破洞、有時路面就沒了,還有樹枝、碎石等,要是我碰到障礙而失去平衡,如果倒向公路內被車撞到,那可是會沒命的」

阿甲想到先前對他的態度只能尷尬的點頭,單車騎士繼續說:「所以必須騎出來一點,路面比較平,而且駕駛一定會看到我,比較安全」

阿甲打給老婆,並對單車騎士說:「我老婆要來接我了」,這時,他才注意到原來這位單車騎士年紀和他差不多,有點出乎他意料,他原本以為單車騎士要年輕很多。

「你需要喝水嗎?」,單車騎士給他水壺,「謝謝!」。正當阿甲喝口水時,那隻大棕狗也來了,搖著尾巴、鑽到阿甲腳下。「你覺得牠是不是也想喝水?」,單車騎士問。

「應該是哦!我先前就看到牠在路上跑」,阿甲把雙手掬成碗狀讓騎士倒水進來給狗喝,大棕狗一舔一舔的喝著,「看來你們兩個很有緣」,單車騎士說。

「對啊」,阿甲對他說:「謝謝你的幫忙」,「很高興幫得上忙」,單車騎士一邊重新上路一邊說。

阿甲解開他的皮帶,然後套上大棕狗的脖子,「來,我們就坐在樹下等媽媽來」。

原文:"AJ, the cyclist, and a large brown dog" by Dave Moulton

2008/05/21

長毛聖哲單車教室005講

讓變速器準的祕訣

《Q:問題來了》
新車騎了一陣子之後,或是太久沒騎,會發現變速器好像有雜音出現,也會變的不準。不因為是高價車就不會有這種問題,可能還更容易發生,是故障?還是瑕疵?還是操作失當?要如何調整或預防?


《A:長毛聖哲的迴音》
這個問題十之八九都是因為變速線(鋼索)因為拉伸延展而產生的對位失準,特別是現代變速器都是有刻度定位的,越多段的變速器其容許的誤差值越低,越是容易發生變速不準的情形。通常只要在變速把手接線端的微調螺絲調緊一點就可以解決(後變向前轉,前變向後轉)。而要預防這種情形,就要養成長時間不騎時把前後變速器放鬆的習慣,除了反向式後變,都是放到最小齒輪的位置。如此,就可以避免變速線長時緊繃而延展,變速器自然會準了..了...

--智元 提供

2008/05/13

宜蘭單車假期2008/0503-0505

集合地點:宜蘭火車站


依舊在出發前看了一下氣象預測報導,周六的宜蘭下雨機率十分的高,因為梅雨鋒面來襲的原故,然而,幸運的是周六和周日都是陽光普照的好日子,我們也同樣是從高雄出發,這一路上風塵僕僕的趕路就是為了這次的出遊,幸運的在老天爺的眷顧之下,讓這三天二夜的行程有了滿滿的回憶和照片。我們開著豬仔車,載著十輛鐵馬到達集合地點-宜蘭火車站。周六的天氣出奇的好,迎接著同樣是從高雄開車上來的遠方朋友們!










許大哥在石板橋上的懷古幽思吃完中飯後,大伙兒做了暖身操騎上了單車,在阿桂的領頭之下,尋著鄉間小路我們的第一站來到武暖石板橋。武暖-是昔日噶瑪蘭人的聚落,這裡有一座知名的石板橋,是清代礁溪通往宜蘭的官道。當初的石板橋是用六塊由大陸運來的壓艙石所搭建,長約四公尺寬約二點六公尺。大家在這個歷史的橋上留下了不少倩影,許大哥還在橋上望古尋幽哩!






沿路上都是大排水溝,這些溝渠灌溉了整個蘭陽平原,一路上都是種田和種菜,我們的單車同時也漫遊在這一大片的原野之中。接下來的景點是來到了頭城的烏石港。烏 石港,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東北方,距離頭城鎮市區,大約一公里,是舊有烏石商港遺址。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港區裡的礁石呈黑色,所以居民便叫這個港口為烏口港。 舊時的烏石港是當時蘭陽第一大城,頭城的重要門戶,許多商賈由此出入,「石港春帆」即是形容當時船隻來往絡繹不絕的情景,更是蘭陽八景之一喔!不過,在光 緒九年時,水域因為美國大型角板船觸礁沈沒而逐漸縮減,造成烏石港一度沒落。在這裡我們可以遙望龜山島,並在遊客服務中心稍作休息。














和平街是頭城最早發展的街道,古稱「頭圍街」。清代頭城的精華 區域,就是這裡,它見證了頭城以往的繁華歲月。同時,它也曾是宜蘭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現在則是全宜蘭碩果僅存的老街,特別值得珍惜。因此我們看完海景之後騎進了頭城的市區,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曾經繁華的街道。今日的老街,隱藏於街鎮之中,很容易被忽略掉,其實它仍保存了不少昔日的遺跡,可藉以回顧頭城早年的發展。此外,還可看到清代及日治時財的老建築,非常難得。當地人的純樸生活在這裡可以一覽無遺。


由於時間不早了,接近下午五點多,我們在頭城停留沒有多久便往今天的最後一站前進-津梅目仔窯。宜蘭市的津梅磚窯場,由日治時代開始設立,因為當地的土質非常適合製磚,因此成為了宜蘭市「紅磚」的重要產地,全盛時期當地磚窯林立,供應宜蘭地區大小建築物的建築材料,縣內許多古厝,都是由這個磚窯場所供應,才蓋起來的呢!但到了七十年代左右,隨著需求的減少,而漸漸停產。津梅磚窯的構造是屬於「目仔窯」,因為其形狀像一個「目」字而得名,共有十三個孔目,每目一次可燒一萬磚,若所有孔目同時燃燒時,經廿五至廿八天,可以生產十三萬塊紅磚。




哈!第一天的行程就在很快的時間內就結束了,小弟在騎車的空檔中間也拍到了大家交談甚歡的漏網鏡頭,特別把這些照片在一天的騎乘之後,放在最後給各位欣賞一下囉!!





這一天下來累積的里程數大約六十公里,但是一點都不覺得累,住宿的地點就在宜蘭火車站旁的伯斯飯店,是當地最好的飯店,所以這一團可以定位成貴婦團,吃好住好騎得好。話說有人建議去南方澳吃海產,於是在沒有異議的情形之下,大家開著車前往這個東部最大的漁港去大快朵飴一番了。原來內行的人才知道有一道主菜叫做西魯肉,在十菜一湯的合攻之下,大家吃得飽飽的,把今天所消耗的熱量一次補充回來,真是享受哩!第二天早上享受完飯店的自助式早餐之後,做好了防曬準備後,跨上鐵馬又是一天美好的開始。


第二天:宜蘭火車站前的公園






宜蘭市火車站前丟丟噹森林是一座結合樹木與建築共生的公園,八點多來到這裡正好巧遇音樂教室在上課,他們正在練習巴西鼓,而我們這群單車客則是化身成觀眾在此小小的停留。隨即我們騎到中山公園和市公所稍作休息便騎上了宜蘭河堤自行車道,準備前往冬山河囉!!






騎在河濱自行車道上沒有其他車子的干擾之下,騎著車迎著風面向大自然的洗禮,輕鬆又自在的遨遊在天地之間,宜蘭這個地方真是太適合人來居住的環境了,家家戶戶都是親近大自然,土地上種植著自給自足的青菜水果和植物,太令人感動了。說著說著我們來到田邊的一間咖啡廳叫做荷蘭村,享受一下上午悠閒的氣氛,先讓頭腦清醒一下之後也到了中午用餐時間,而我們這次的中餐特地挑選了當地最有特色的餐廳-八甲休閒農場。







八甲香魚養殖場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尚德村,台灣的香魚有80%的產量分佈在宜蘭,而八甲香魚養殖場的年產量高達一百公噸,為全國香魚產量最大的養殖場。主要在餐廳吃也是以海產為主,看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下午可是要騎久一點才能消化完這一餐了。中午休息後約一點多,大家前往臨近的勝洋水草看看難得一見的水草館哦!




這間勝洋休閒農場是由徐志雄所經營的,勝洋水草是全國最大的專業水草植栽場,這裡富含鐵質的「黑金水」在從事各種養殖失敗後,意外發現極適合水草栽植,至今成為獨佔全台水草市場一半以上的大事業。園內有水族魚類數十種、水生植物400餘種,批發至全國水族館,遠銷至日本、加拿大、中國大陸、德國等地。平常人以為是雜草的常見水草,在這裡被驗明正身,在食衣住行和醫藥上其實多有妙用;而很多瀕臨絕種的水中生物,或難以培植的水草植物如品萍、藻球、台灣水韭、台灣萍蓬草、蓋斑鬥魚等,在勝洋水草都能一覽珍奇。而全新規劃的「水草館」則是名師設計的宜蘭厝建築,向前來遊客介紹水草家族廣泛但不為人知的生活應用面,讓我們在參觀完之後,發現水草其實已陪伴我們走過悠遠的歷史。而上面最右邊的那張照片是北海道阿寒湖幸福水草哦,聽說看到它的人都會幸福哦!




看完水草我們來到羅東運動公園,這裡是營造自然舒適的休閒活動空間為訴求,除了提供日常休閒活動場所,更為宜蘭地區迎接未來都市化預留超優質的綠色環境,植物景觀就包含了:楓葉谷、茄冬林道、相思樹、椰子廣場、落羽松、重陽木、濕生植物區、白臘樹等。地形景觀包含:翡翠山丘、大草坡、望天丘、節理護岸、飛鳥飛石、軸道中心點、圓形廣場、老街碼頭、卵石灘;而水流景觀則有:徒步池戲水區、溪谷、蘭陽泉、虹明湖、亂流戲水區、青龍護岸等,可說是相當多元又極具變化之景觀。好一個適合全家一同度過假日美好時光的休閒去處,我們這群人也感受到當地人的用心哦。看到中間的那張圖片了嗎,你認為那是真的鴨子還是假的呢?




來到羅東當然要去冬山河囉,所以我們沿著自行車道繞了冬山河騎了一圈,真是愜意啊!途中也有看到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裡面滿滿都是人,所以我們便打消了要進去的念頭。於是我們騎進了田園小徑另尋他方並且觀看沿路的豪華農舍囉。




接近黃昏時我們來到這處仙境-宜蘭縣政府的所在地。在建築上融合了傳統閩式建築風格,並配合公園化的景觀設計。創意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的宮廷式辦公室,令上班族樂於蟄伏於工作的空間,民國86年落成的宜蘭縣政府,不僅讓縣民能自在地洽公,也立意使縣政府成為民眾的休憩去處,意外的成為遊覽觀光的景點。縣政府前的擎天廣場是由雕塑家楊英風設計,以宜蘭特有的紅檜、扁柏、石頭等材料,融合本土文化、歷史傳承、多元族群、人本創新等主題規劃意涵深遠。真的是很棒的地方,十分具有特色,我們停留了一會兒拍照和聊天,真是悠閒啊!









終於進入了今天的尾聲,我們來到了進士社區。在這個社區裡有陳氏松園,裡面全都是六十年以上的落羽松樹十分的壯觀。陳氏松園為前頭厝宣石大宅,植栽以落羽松最為著名,「松園」即由其而得名。園區的落羽松,樹齡已達60年之久。落羽松是濕地的大型植物,葉片狀似羽毛,長相四季分明,冬季時,葉子會全部掉落,春天長出嫩芽時,葉子的顏色慢慢由淺至深。

還有陳氏鑑湖堂,佔地約2甲半,以祠堂坐落處區分為前頭厝、後頭厝,前頭厝為陳宣石大宅,後頭厝則為陳宣梓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物遭受嚴重破壞,後由陳嵐峰將軍集資重修鑑湖堂正廳,以做為祭祀之用,即為陳氏家廟。目前雖然僅存正廳、山門及一部分的右外護龍廢墟,但是從配置中,仍不難想像當年規模之宏大。 稍為看了一下介紹告示牌才了解到,「陳氏鑑湖堂」位於宜蘭市進士里,進士里舊稱擺厘,本為噶瑪蘭族擺厘社的聚居之地。陳氏家族於清朝乾隆卅二年(1767),由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遷居台灣苗栗,輾轉來到宜蘭。清朝咸豐年間,陳宣梓、陳宣石堂兄弟二人開發珍珠滿力社及擺厘社地區,並且在此興建宅院,取名「鑑湖堂」(鑑湖在祖居地因水清如鏡而得名,為敬懷鄉里,故以鑑湖為堂號。),成為擺厘地區最主要的漢人聚落。陳氏鑑湖堂坐擁豐富、多元的家族聚落景觀,在幾代族人的努力下,「擺厘陳家」也成為宜蘭知名的重要家族之一。

「登瀛書院」兩邊的廂房廣儲詩書,是陳家子弟讀書的所在。當年陳家聘請秀才、舉人教育子弟,陳家子弟考上秀才、舉人後,再由他們教育鄰近的百姓,登瀛書院儼若當地的學堂。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政府在擺厘興建機場,將用地內所有民房、廟宇強制拆除,基於對陳家的尊重,登瀛書院倖免於難,保存迄今。

在傍晚時分看著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令人感到文化遺產的保存之美,時間不早也該回到宜蘭市區,回到一間令人充滿回憶的咖啡館-玩食廳。裡面有許多卡通和漫畫人物的模型,吃著好吃的料理一邊回想和回味小時候的回憶真是快活。一天又即將結束,期待明天的天氣能夠持續放晴,好讓我們的假期有一個好的結束。不過,一大早起來,天空中的烏雲密布,應該是會下雨,果然在吃早餐時狂風加上雨勢,就知道今天單車不能夠上路了,所以只好以汽車代步,前往雙連埤。雙連埤擁有如山水畫般優美風光,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湖西村,是群山環抱的盆地。雙連埤因交通受限,仍保留初時原貌,就像世外桃源般遺世獨立。因有兩湖連在一起而得名,最初為三處窪地,漢人稱之為上、中、下埤,以西端源頭地形較開闊的上埤面積最大,數十年前,當時的地主築土堤,建閘門蓄水形成養殖魚塘。雨中的雙連溪因四周充滿霧氣,使其更具一份虛無縹緲的朦朧美,雨後則空氣清新、山巒翠綠,宛如人間仙境。碎石路的環湖小徑,適合緩步慢行,欣賞恬靜的田野風光。欣賞完雙連埤之後便回飯店把行李收拾好之後,便前往礁溪泡個燒水溝的溫泉,真是舒服,雨中泡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泡完湯後,開著車到台北的深坑吃豆腐大餐,逛完深坑老街之後,便開上高速公路結束了這個令人難忘的宜蘭假期。假期總是來了又去去了又回,等待下次與大家見面的機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