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2

單車減速—關於安全騎乘


近來單車火熱,從媒體、新車店增長量都可以輕易察覺,即使你還沒跟上這股小摺瘋。路上騎車的人更是明顯增長,不過意外也頻傳,甚至是無可挽回的遺憾。買車,容易(雖然可能要等一等);騎車,沒那麼簡單!

騎車送往迎來,會跟大家一起騎車的,也是逐波更替。若是因為人生重大轉變,如登科、生子或換跑道,或者純粹只是臭味不相投,那都算好的。比較不好的狀況是騎乘時發生意外,輕者傷,重者亡,有些就算康復,也把單車視若畏途,就此封車。經過三、五年的淘練,還在騎的都算老鳥,相近的英文字是Survival,在分享單車經時總是口沫橫飛。不過,也不是老鳥就不出事,和菜鳥的差別是知道為什麼會摔,摔掉單車生涯的大都還搞不清發生什麼事。以下來分享一些「倖存者」的心得:

增加速度前先增加技巧
"It's critical, that you build technique before you build speed",這是登山車天王 Ned Overend在「登山車入門 Performance Mountain Biking」影片中的衷心叮嚀。總以為車子夠貴、裝備夠齊全,時速能夠多快個幾公里,距離多騎個幾十公里,坡能爬得多陡,就已經夠專業了。不出事只是因為「菜鳥的運氣 Beginner's Luck」,遲早會用光,摔車之後才知道要學的還很多。

除了外在因素(如被車撞),煞車失當是造成意外的主因,不管是前空翻、轉倒、衝出道路,速度越快就越嚴重,甚至致命。增加速度不困難,難的是安全地減速,這其中不只是如何拉煞車把手而已。

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
現代休閒、運動用途單車,特別是登山車,煞車是十分敏銳的,可以輕易瑣死輪胎。不會發生煞車力道不足的情況,卻可能因為煞車過度而導致危險。一定得要這麼敏銳嗎?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嗎?

屏除登山車極限的操作需求,應該也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現在當道的碟煞還是有維護、重量與過熱失效的問題;V夾有過敏及惡劣路況磨耗的問題;吊夾拉起來太重、C夾只適合裝在跑車上...。有沒有單車的ABS系統?您說呢?即使有保證不鎖死的煞車,還是不能保證不會摔車,因為還有平衡的問題,又不是四個輪子!

先煞後輪再煞前輪?
很多人都這樣教菜鳥,還有書也這樣說,可是問題是意外都瞬時發生,當下有辦法這樣來操作嗎?決都是雙手一起拉煞車。因煞車一作動前輪抓地力增加、後輪抓地力卻減少。一加一減,即使你已兩者一起煞或先煞後輪,如果沒有靠身體的重心轉移,還是會發生前空翻、轉倒等意外。

煞車並無鐵律,要看速度、路況與時機,重點是要熟悉前後煞車不同的特性,並正確移轉重心。我個人實際的煞車情況通常都是兩者一起拉,然後視情況改變前後煞車的配重,例如進彎前路況佳時前輪多拉一點,讓速度很快降下來,過彎時前煞就要放掉,如果速度還是很快,那就要壓坡度,把重心踩到外側踏板。這時如果因為怕速度過快而煞車過度,那就等著轉倒犁田。

人的反應比ABS電腦要迅速而精實多了,重點應不是先煞哪一輪,而是根據速度、路況以及輪胎相對制動的狀態而微調煞車比重,以及正確移轉重心。複雜嗎?經過反覆練習就可以變成反射動作,那也就是老鳥倖存的基本功,不過有些方法可以加速學習過程,降低代價。

武功秘笈
這是之前沒有人說過的,所以說是「武功秘笈」(愛說笑)。先來個口訣:

「一慢一快,前止後滑,跳曼波」*

「慢」是指「定桿Track Stand」練習,騎快不須什麼技巧,騎慢,甚至完全不動才需要練習,這可以增進平衡功力,幫助完全掌控單車;「快」是指轉倒練習,找片空地,在轉彎前盡量加速,試著不拉煞車,盡量縮小半徑。這是要感受輪胎在彎道的抓地力,以及如何正確移轉重心,真正騎乘時就不會煞車過度反應。

「前止後滑」是指前後煞車特性,「跳曼波」則是把騎車當作與地形跳舞。在正式上路騎乘之前,應多嘗試、確定每個操作的後果,像小孩一樣,玩玩甩尾、左彎右拐,看如何避免前空翻。這比能騎多快、多遠重要多了。

留得青山在
老鳥最後絕招就是不要勉強,我們都不是把騎車當職業,沒必要為了個獎項,或是短暫的快感而葬送長遠的騎車生涯。特別是比賽場合,或是與陌生車隊同騎的時候,菜鳥有可能因為太駭、為了趕上別人而超出自己極限。除了技巧上的切磋,體能也一樣,要避免因過激而暴斃的狀況,不是摔車也可能發生意外。老鳥不一定可以騎得飛快或跳得高、玩得險,而是碰到某個關卡時可以自在地決定衝或停。有時冒點險是增添生活情趣,讓每次外出騎車都在冒險就不值得啦!


* 出自《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出版

—摘自《樂活單車》No.08, P46
—騎士 ak
—作者a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