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5

激情過後—非關感傷的碎碎念


最近還是常聽到媒體說什麼「單車正夯」、政府要加緊推出自行車道、百年自行車島賽事滿檔...之類的消息。好像單車利多不斷,而現實呢?現實是現在車店根本沒有客人,先不管已關了多少間車店,還存在的車店都在比「誰撐得久」!

單車熱熄火
   因為近來瘋鐵馬球,才到車店去買一些零件回來把一般單車改成鐵馬球車,下班時間才剛到,這間高雄知名熟客車店就已經準備打烊了,我問老闆說:「晚上有事要早點走?」,老闆卻回說:「才不是呢!現在晚上根本沒客人,最近都提早打烊」!還有,你有沒有發現?緯來體育台的「單車樂活週報」已經在炒冷飯了。那意味什麼?「蛋塔效應」已經發酵,大起大落了啦!要落回2005年之前的水準是不至於,但是前兩年那種盛況,怎麼看都像是海市蜃樓。如果沒有定速車文化崛起,這陣子單車界還真是熄火了呢!

騎車的面貌
有朋友結伴去歐洲玩,雖然不是騎車,也像在台灣騎車一樣的打扮,用魔術頭巾包著臉,當地人看不過去,對她們說:「我們這邊空氣很好,不需要包著臉啊!」。臉,表情,溝通的開始,最不會被誤判的訊息傳達,如果別人看不見,會不會出一些問題?
2002年去高中林道騎車,大家第一次把頭巾蒙面,因為路徑鮮少人走,矛草、蜘蛛絲擋道,不這樣不行;2004年去柬普寨騎車,路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圍著頭巾,所以我們蒙面騎車是正常的,因為一路上沙塵瀰漫。接下來,突然,路上所有騎車的人都蒙著臉(一次用兩條頭巾),男女老少都是,不管是在野外、還是都會裡面。雖然是熟悉的地方,但感覺到了一個奇異國度,明顯地有距離,我直覺是:不熱嗎?這理由當然不外乎怕曬黑、空氣不好(如果不是沙塵其實沒效)之類的,但也太過單一,只能以流行來論。
騎車穿著鮮豔緊身衣又是怎麼回事?看起來是比較專業,專業的「運動」族群。當還是少眾的時候,穿出去免不了有點作怪的意思,讓人感覺不同,標示你玩得不一樣。而滿街都是的時候又是什麼狀況?以前一起出去騎車的人,總有人不會穿車衣,我們也不覺得怎樣;現在如果不穿車衣騎車,那好像就不正常,不管是一天一、兩百公里公路狂,還是十公里內的吃喝聚會團。另外一個解釋,可能我們還不夠富裕,沒有夠多的穿著面向,那就是窮得只剩下錢。

向小折致敬
這是個單車活動的標題,市政府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參加時,回答說:「可是我沒有小折」,她就接不下去了。當有朋友問說:「你家有近十輛腳踏車,為什麼沒有一輛小折」,我回:「不需要啊!」,她也接不下去了。大家在搶小折搶到瘋,我們車隊間的對話經常是:「再等一等,就會有便宜的小折,要什麼有什麼」。
小折有它的功用,但也不是全能吧!單車發展至此,已是極限機具,任何強化都需要代價,多功的意思就是樣樣鬆。小折可以有它較為都會的騎乘風貌,短程,與其他交通工具搭配。但一輛20速以上小折要做啥?單車意外事故不少,而騎小折出意外的原因是什麼?登山車犧牲效率以換取惡劣路況下的操控;而小折因為要折疊且迷你,犧牲穩定性,高頭大馬騎小折更顯著(小折一般只有One Size),一般單車速度越快越穩定,設計不好的小折可能相反。
另,騎小折在都市風神,不用穿著緊身車衣吧?紳士淑女裝會不會更棒啊!

自行車道不行
這變成我的主打線了。市政府委託廣宣記者要來採訪對自行車道的意見,我說:「我對自行車道的意見可能官方不會想聽哦!」,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自行車道上塞車也是這波風潮的現象,大家覺得在上面騎車比較安全,甚至只安排自行車道的騎乘活動。那接著就會發現單車道不足、不夠寬、設計不良等問題,就那麼幾條,騎久也膩了,那就不騎了。然後呼籲政府「廣泛興建自行車道」,是這樣嗎?
幾條觀光型自行車道,OK;自行車快速道路,交通瓶頸的專用道、自行車陸橋等,很好。但要在市區廣泛興建實體區隔的自行車道,這問題就很大。在我看來,這會變成資源分配與浪費問題,不願單車上路的藉口,而且終難實現。為什麼不是所有一般道路都適合騎單車?政府還需要做的很多,即使如此,騎車上路本來就可行,觀念問題而已。

下半身思考
   打嘴砲、宅文、呼口號、漸凍人,這些的共同點是:都是上半身的事;而騎車顯然是全身的事,下半身強壯更好。或者倒過來,常騎車者,下半身必強壯。我好像都用下半身在思考。
   用下半身思考,所以會覺得,幾乎官方所有的節能減碳思惟,都只停留在上半身。好像只管做一些決策,其他人就會用下半身來力行。而其他人就是自己,大家也只想上半身了事。所以,單車政策還停留在取經、試辦(叫別人去試)的階段,嘗試錯誤免不了。
   用下半身思考,才會覺得,什麼精品、極品、限量品、Top End、神兵利器...,擺在家裡不就是廢物。不然,把愛車排排站,用上半身來騎車,想像自己馬上英姿勃發...。咦?會不會在家打電動就好了,應該一台電腦就搞定了,何須費事?
   用下半身思考,才會覺得,「權力是最強的春藥」真是經典名言,不舉很多時候不是生理問題。在電腦上做越多工、爬越多文、四處喇塞、貨比三家不吃虧,然後就會累積足夠的想望。想望?想望什麼?不就是出去騎車嗎!

每天騎車通勤20公里以上,單車蜜月期早過了很久,要我假日再出門騎車,有時缺乏一些動力。騎車通勤我會繼續下去,因為方便、可靠,還省錢。會略過的是休閒騎乘,正和單車熱潮消退的原因一樣,有太多替代的休閒方式。家庭、事業等會排在前面,吃吃喝喝更基本,很多事都比休閒更重要。除非,真的好玩,一些單純的快樂。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社群激盪,多樣風情,簡約之美,不會被圍堵的本質。你想過了、比較過了,願意更深入,否則,半年,長則兩年,激情是會過去的。

—摘自《樂活單車》No.21, 10/2010
—作者ak

我的鐵馬打馬球


不知什麼時候?騎車的笑容不見了,或許為了比賽訓練,或許不爽領隊,或許太強沒有朋友,或許老是落隊,或許越騎越胖,或許為騎車而騎車,或許就只是了無新意...。終有一天,你對器材的好奇與需求落後了廠商開發新產品的速度,你開始懷舊起來;或者,你根本跟休閒運動騎車族群是不同掛的,對潮品流行還比較有感覺。巧合或者趨勢,你們共同發現,有一種又舊又新的車子與騎法在街頭蔓延起來。過了一陣子,多了一根球錘與一顆球,呦呼!來玩「鐵馬球Bike Polo」吧!

此馬球非彼馬球
這波新的、與定速車文化同掛的馬球,稱作「硬地馬球Hard Court Bike Polo」*1,或者稱「街頭馬球」也無不可(因為精神類似)。我們稱「鐵馬球」是因為文字的利便。和在草地上打的「古典鐵馬球Cycle Polo」*2不同,古典鐵馬球和「真馬球」*3不同的只有騎馬或鐵馬而已,早在百多年前即有,1908年倫敦奧運還列為示範項目。不過,古典鐵馬球和貴族幾乎是同意詞,和這波緣起定速車次文化的氣質相去甚遠。
從實用的單車快遞風、到定點耍酷的玩招,再到鐵馬球對陣,總是吸引全球不少的年輕人參與,和傳統單車族群少有重疊。一個日本朋友說:「有啊,大阪也有人在打,感覺上有點地下化」。鐵馬球雖然規則簡單、到處都可以玩,但目前還算十分前衛。

球錘知多少?
兩、三年前就知道美國一些大城市開始玩起鐵馬球,沒有馬上玩的最大原因就是鐵馬球錘,不可能買得到啊!而看了高雄鐵馬球先鋒「三分熱」(「貳陸貳」的前身)與「羅盾」他們玩,馬上就瞭了!還是那三個字:DIY
所以我們「台力桑Tailison」(台灣單速車歐力桑)老骨頭們,就興起一波鐵馬球熱與不斷地球錘DIY進化論。我們先以兩吋PVC灰色水管來作錘頭,後來發現橘色的汙水管較耐打,不像灰色那種容易脆,就花了點工夫找到,在店家裁成一段13公分長的來替換;因為擊球點及接地點固定,那是最先壞的地方,我甚至還做了可替換球頭的錘頭,而不用整個換錘頭;最後則經由機具達人芫彰找到稍微貴一點,但是強韌、質輕的環保PP管材,來當作我們第三代球錘。
至於球桿,我們第一批球桿是把不用的碳纖高爾夫球桿鋸來用,以及容易取得且加工的竹子。但是管徑一致又直的竹子幾乎都太脆弱,打斷了好幾根。後來到管材行去找鋁管,雖然還算便宜,但是太輕薄的不夠強,管徑厚的過重,而且也是會彎。儘管碳纖高爾夫球桿看似目前倖存最佳的球桿,但我還是沒有放棄竹子,應該可以找到既輕又強的竹子種類,畢竟竹子都可以拿來當車架了。日前到竹行精挑細選,找到一隻管徑、強度都適用的,就等上場來試用看看。
雖然現在已經可以網購專門的鐵馬球錘,但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個選項,不是價錢,而是我們還是覺得DIY樂趣多,大家資訊交流、腦力激盪,防止老年癡呆。

一定要單速?
雖說與定速車文化同掛,但是鐵馬球並非一定要定速車或單速車才能玩,越簡單的車子越好用是一定的。騎一般登山車也可以,但是因為相衝撞的情形常發生,建議最好前盤用最大齒,這樣可以避免大齒盤傷人傷己。過寬的手把、牛角、碟煞車最好都避免。另外,車把端、槌球柄端加蓋套、有硬角的地方加以保護,都是鐵馬球基本禮儀。
基本上是現有的車子稍微改裝、調整一下就可以下場玩,但是玩一陣子之後,還是有專用的鐵馬球車比較好。不怕摔、撞車,簡單不故障,騎乘角度較窄而高,短手把,安裝了碟盤,就變成鐵馬球專用了。

DIY碟盤
打鐵馬球安裝碟盤有幾個必要,一是防止球從輪幅間穿越而失球(防守的時候),二是防止球錘卡進幅條而翻車,三是防止輪組被打歪。通常是前輪安裝的比較多,兩輪都裝也很常見。這種碟盤可不是公路車的高價慣性碟盤,幾乎都是自己DIY的,頗有街頭風,或個人色彩。只要畫個圓(或半圓相接),圓心割個花鼓小洞,割道傘型縫(即以圓心向外切一個銳角三角形),然後用束線帶在兩條輪福間把兩碟盤穿洞固定起來,挖個風嘴洞即可。
材質則瓦楞紙板、塑膠廣告板等都可以用。台灣街頭很多打帶跑的房屋廣告板,回收來作碟盤還頗有意思,既免費又有地方特色。至於要去回收場撿?還是在街頭就地回收?那就看個人意願,台力桑阿煒說:「要注意自身安全內!亂世中什麼都可能發生,最好結伴,或是球桿要帶著」。我覺得還好,星期天傍晚是最好時機,假日看房潮一過,星期一一早環保人員上班,這些就都被清光了。

打了就知道規則
第一次和「三分熱」對打,他們只說:「先得五分者贏,腳落地要回場」,我們就上場了,簡單!
前兩期樂活單車就已經列了鐵馬球規則,就不再重複,網上也搜尋得到(不要找到古典馬球又臭又長的規則哦)。鐵馬球簡單易懂,也容許有些變易,只要對打的隊伍都同意即可,或是主辦單位公佈,大家再依循即可。
如果場地不同,也可以發展出其他玩法,例如在我們基地附近有個正圓形溜冰場,0027發明了「三國鐵馬球」的玩法。三隊三球門,除了自己的球門,其他兩個球門都可以攻,先得6分者贏。如此節奏更快、難打組織戰,喜歡打亂仗的有優勢。

哪裡打?
哪裡都可以打,停車場、籃球場、溜冰場、停用的游泳池...;也哪裡都不可以打,像陸上曲棍(滑輪)球場就禁止我們進去打,一聽到是騎鐵馬就認定洪水猛獸。很多的空地都有用途,也具有排它性,如果你是一項大家還不熟的活動那更有阻力,難怪日本朋友說有點「地下化」。公共空間如果不須租借,那就先到先用,如果須租借,那就照程序走,我們樂於遵循啊!會不會是我們笑太大聲的關係?
除了固定的場地,我們也會揹著球錘、拖著道具到處去找場地打,一方面是尋覓更好的場地,一方面也是打給大家看,讓鐵馬球更陽光、更被接受,不少人都會刻意看一下我們在玩什麼。

自從車隊邁入老殘期,很少會有皮肉傷的意外,一般的騎乘已經很會保護自己,人家跳不要跟著跳就好了。但是一玩鐵馬球,馬上就忘了溫吞,張牙舞爪,又衝又搶,多了一些瘀青與傷痕...。但是得球時咪咪笑、失球時嘻嘻笑、看人家撞在一起哈哈大笑,勁射入網忘情笑,打完還暗爽在心裡...。車隊活動沒有變少,除了假日騎乘,還有個「週三鐵馬球之夜」,其實比以前更紮實。
你還可以驕傲地說:「兒子(或是媽、老婆)你看,我跟年輕小夥子一起打鐵馬球耶!」

—摘自《樂活單車》No.20, 08/2010
—作者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