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0

長毛聖哲單車教室004講

煞車間隙調整法

《Q:問題來了》
前輪鎖死犁田...痛啊!騎登山車最不想發生的狀況之一。登山車設計是不是有問題啊?煞車需要那麼靈敏嗎?碟煞可以改善一些操控寬容度,入門級登山車如捷安特Yukon的V夾前煞有彈簧防鎖死裝置,但進階騎乘則制動力不足...。雙手一起煞?很多人都這樣說,遇到緊急時也的確如此,但是因為前輪制動力相對大於後輪,所以意外偶而還是會發生。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A:長毛聖哲的迴音》
為了不犧牲前輪制動力(必要時),進階騎乘最好不要用防鎖死裝備,熟練前後煞車時機與重心移轉是根本之道。還是有個小撇步,那就是把前輪煞車調鬆一些(夾器與輪框或碟盤的間距大一些),即使強力一起煞車,後輪會比前輪快一些些做動,這是個0.0幾秒的保險,可以防止重心瞬時前甩..甩...

--ak 提供

2008/04/03

20080329-0330 花蓮假期

集合地點:花蓮火車站

出發前看了氣象預測報告,本周六的花蓮下雨機率30%,周日更高達70%,然而,幸運之神卻是站在我們這邊的,因為從高雄到花蓮的漫漫長路,這一路的辛勞在老天爺的眷顧之下,有付出也有了收穫,讓這兩天一夜的行程有了滿滿的回和照片。高雄花蓮這半個台灣的距離,抵擋不了我們的熱情,花蓮這個環島以及單車旅行的必經之地,當然我們開著專業的單車載具-豬仔車,分別載著十五輛鐵馬到達集合地點-花蓮火車站。周六的天氣出奇的好,陽光普照,正好迎接這群從台北的來的朋友們,來到這個熱力四射的後山,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好運道!



大家都準備好之後,便開始往花蓮的海邊出發,首先來到了七星潭風景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裡為何被稱七星潭:根據歷史記載,七星潭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的 「台灣輿圖」 中,因為該地區羅列著大不等數口小湖泊,明顯呈現低漥地形,一九三六年,日本人在該地區興建「研海飛行場」,因此把湖泊填平,而將原來七星潭地區的居民遷至今天的海灣一帶。昔日遷至海灣一帶的居民習慣自稱為「七星潭人」,所以大家就稱此海灣為七星潭。 另一傳說則是因為該處海灣遼闊,視線較為寬廣,少了光害,觀看北斗七星時特別明亮而被命名之。

來到這個美麗的海灣,品味一杯咖啡或是飲料,享受海洋的氣息,而這間位於自行車道旁的原野牧場咖啡就是我們的休息之地。早年,原野牧場的主人是以賣羊肉及羊奶起家,後來,為順應潮流、多角度經營,便轉型為觀光牧場,並在場內建造一座木造、兩樓高的咖啡屋。這的餐點,最有名的就是羊奶咖啡,新鮮的羊奶配上香濃的咖啡,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另外像是羊奶蛋糕、羊小排都是許多饕客的最愛。

享受完優閒的咖啡香之後,大家便從剛才來的自行車道再繞出去,一路上通行無阻,搭配著涼涼的徐風,一點流汗的感覺都沒有,真是太棒了。下一站來到的是郭子究紀念館。郭子究〈民國8年9月17日~民國88年5月15日〉是相當傳奇的音樂人物。他只有國小畢業,卻憑著熱情與天賦,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音樂之路。他在花蓮中學擔任了三十四年的音樂老師,以其強調讀譜、視唱能力的獨特教法,循序漸進引領無數學生進入音樂殿堂。又以身作則,以親譜的歌曲為教材,讓學生在親切學唱中自然領受音樂之妙。這座音樂大師的故居,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是其一大特色,內館是紀念大師的文物展示。

花蓮後街的小徑無數,阿桂帶領著大家走過大街小巷,穿過小路,來到了這個日據時期的軍人俱樂部-松園別館。松園別館約建於民國三十二年,早期曾是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室,與附近的「放送局」(現中廣花蓮台)、「海岸電台」(現中華電信)相連為日軍在花蓮重要軍事指揮中心。又傳言神風特攻隊出征前也會在此接受天皇賞賜「御前酒」,可知此園於日治時期亦是高級軍官之休憩所。終戰後,此地由國民政府軍隊接管,民國三十六年管理單位為陸軍總部,曾作為美軍顧問團軍官休閒渡假中心。民國六十六年改為國有財產局所有,六十七年再交由行政院退輔會管理迄今。民國八十九年由花蓮縣政府將本園編訂為「歷史風貌專區」,九十年獲選為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試辦點之一,並入選「台灣歷史百景」。

觀看完這座古蹟之後,也差不多到了吃飯的時間,大家收拾好心情,往山下吃飯的地方前進,在那之前還可以沿途欣賞花蓮市區的迷人風情。到了邊城茶舖這間滇緬料理,當然是美食當前大家可是食指大動,這間餐廳的建築也是十分的特別,而菜色上來說也算是不錯的,有好的環境和享受美食有著很大的關聯,晚餐就在這裡大快朵頤了。


第一天的行程到晚餐後先告一段落,吃飽喝足之後再踏上單車,朝向今日落腳休息的地方,這半天下來相信大家都欣賞到花蓮後街的美景和好山好水,空氣好得沒有話說,晚上好好休息一番,待明天再開始一天的單車之行。原本以為周日一早是會下點小雨的,意外之喜的是,天空是陰陰的,氣候涼涼的還蠻舒爽的,又是一個適合騎單車的好天氣。雖然昨天的大太陽沒有干擾到騎車的好心情,但是今天的的確確是一個天公作美的好日子,大家吃過早餐養成精神之後,整裝待發,一批單車騎士們朝向美麗田野-吉安鄉前進囉。 吉安鄉的歷史發展相當悠久,昔日為阿美族的聚落所在和狩獵範圍,舊稱『知卡宣』是阿美族語中『木柴很多的地方』,漢人將它翻譯為『七腳川』;根據文獻記載在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總督府為鼓勵日本人移民至花東地區,便在今日吉安鄉處建立了吉野村,到了西元1920年台灣總督府調整全台行政區域,設立即吉野庄、隸屬於花蓮港廳花蓮港郡所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沿襲舊名設立吉野鄉、隸屬於花蓮縣管轄,在 1948年因為覺得吉野一詞富有東瀛色彩,因此將吉野鄉改為吉安鄉並下轄18個村落至今。
根據阿桂的說法,大約五、六年前第一次來到吉安慶修院時,當時的外觀還是十分的殘破,甚至還有人居住在這裡面,後來經由政府的修繕才改變成為現在的外觀。而這座慶修院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日式寺院,所在區域是日治時期的吉野移民村,移民大多為來自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的吉野川沿岸,為了懷念故鄉,遂把此地稱為「吉野」,也就是今日的吉安。今日慶修院的前身:「吉野真言宗佈教所」是移民宗教與精神之寄託。目前寺內留有神龕、不動明王石刻、百度石等,以及八十八尊石佛等重要文物。慶修院遵循日本傳統構造形式,結構型態以木構架系統為主。屋頂為日本「寶形造」(四注攢尖),屋面舖金屬浪板則是少有案例。慶修院具講堂及祭祀功能,屬較莊嚴的場所。四周環境清幽,寺院正面採出軒式入口「向拜」出簷,三邊帶廊附有木欄杆,格局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略成方形;中開間向後延伸為布教壇,進深四間。木構架上的頭貫、斗拱(三斗六枝掛)、木鼻等構件,散發著典型的江戶風格。而在傳統日式建築下融合本土之氣候,亦增添了慶修院的獨特風貌。
看完這座三級古蹟之後,大家前往下一個地點,途中經過了兩條自行車道,分別是:初英和親山自行車道。沿著山下路一直騎便會遇到這個吉安大圳和水車,這個由木瓜溪引水進來灌溉的大圳十分的悠美,潺潺的水聲和水車運水聲加上涼風,真想睡上一覺。擁有九十三年歷史的「吉安大圳」,全長420公尺,為吉安鄉水路之大動脈,近年來花蓮農田水利會重修完成,沿線增設水車、拱橋、步道,林木茂盛,鳥類眾多,水中與周邊棲身之魚蝦和爬蟲類甚多,可說是生態相當豐富的一處休閒空間。 山下路的出口便是接往鯉魚潭的台九丙線,大約騎了六、七公里便到了這個美麗的地點。鯉魚潭位於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下,是花、東、宜三縣境內最大的內陸湖泊,距花蓮市約18公里。鯉魚潭的南端有森林遊樂區及露營區,西側山麓為玉山神學院,湖畔有東山魚類繁殖場,東邊為鯉魚山,鯉魚潭的名稱因此而來;在鯉魚潭周圍有 4公里長環潭道路,以自行車繞行為主,路程大約為5公里,環潭公路處處有涼亭可供休息或是泡茶觀景,十分方便。

在此稍作休息,分成兩組,一組想在此地休息者和一組想去白鮑溪者,後者的人數比較多,而且去過才不算虛度此行。白鮑溪早年名為白匏溪,發源於中央山脈木瓜南山(秀林鄉文蘭村),是花蓮溪支流之一,向東蜿蜒而下,在壽豐鄉池南村重光橋附近與荖溪匯流入花蓮溪,全長約9000公尺,溪水終年不斷,水質清澈,整條溪流因多應攔沙壩而形成許多水潭,成為旅客戲水、釣魚、烤肉、游泳及溯溪的熱門活動去處。白鮑溪早期上游曾開採豐田玉,使白鮑溪成為全台唯一產玉的溪流。目前雖然玉礦已停止開採,溯溪時還是可以揀到大小、純度不一的玉石,尤其大雨過後,愈向上游溯探,玉石愈大愈純。這個美如仙境的地方,不來太可惜,雖然小徑是適合用走的,但是用我們的登山車一樣可以騎得很順。山很美水很清一樣都配合得很美好,身心靈的SPA自然的洗滌,原來生活可以那麼的簡單無物。
參觀完白鮑溪之後,大家便前往吃中餐的地點,用完午餐之後也一點多了,中午小小聊天和休息,兩天一夜的花蓮假期便暫告結束,相信這次的單車行程是前所未見的路線,有山有水有自然,環保的概念加上完善的行程安排,最後回到火車站,已經是兩點半,大家歸心似箭,搭上火車回到台北。而我和桂哥呢?當然是開著我們的豬仔車,長路漫漫的回到高雄囉。最後附上花蓮市區圖,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前往花蓮一遊哦!







2008/04/01

20080323大樹丘陵進階版

早上八點在澄清湖大門口的麥當勞集合

昨夜的高雄,下了場大雨,連夜的雨水恰好洗盡了空氣中所有的髒東西,微涼的清晨,溼氣剛好,八點的集合時間還沒到,些許的陽光早已露臉,預告了這是個騎單車出遊的好日子及好天氣。原先以為天氣不好,雲層太厚,大家有可能不會來了,但是相反的,喜好騎車的伙伴們,一個一個出現在澄清湖的麥當勞門口,伴隨著個人的座騎,原來天助自助就是這麼一回事。

時間差不多了,大家也準備開始出發,正好太陽也露臉歡近我們的出訪。我們之中有人身穿自己的車隊隊服,主要帶領的還是桂哥所屬的長鬃山羊,而我也不惶多讓,雖然穿著很休閒,主要還是要靠實力來騎車囉! 第一道前菜,從澄清湖大門沿著長庚前面的大馬路,一直往仁美的方向前進,一直進到大樹丘陵的小爬坡。雖然不是大爬坡,但還是有些人開始力不從心,想到後面的路程,呵,真是太有挑戰性了。

每到一個叉路口都會小休息一下,怕後面的人跟不上會迷路,一路就是這樣子走走停停,一方面欣賞風和日麗的大樹美景,一大片的鳯梨果園真是美不勝收。哇,這個陡坡一上來,休息的時間又得要拖長才行,對最後一個爬上來的人,可真要對你說聲抱歉,因為上面的人早就休息夠了,你才剛到,大家可又要走囉。





當大家都以為要與這些坡度奮戰的同時,我們來到姑婆寮古厝,它位於大樹鄉姑婆寮山頂,為大樹鄉保存完整,建築精美的傳統四合院建築古厝。大樹鄉姑婆寮相傳是清朝某位鳳山的姑婆住此,大家相沿成襲直呼此地為姑婆寮。當地居民自古節儉勤奮,歷代在廣大的山林遍植蕃薯養豬,致富後聘請唐山名匠蓋大厝,且常遠從鳳山縣城聘邀大戲班,到庄中作大戲謝神,每每引來鄰庄老少攜帶板凳前來看戲。

在這個古色古香的古厝裡,大家稍作休息,拍照的拍照,喝水的喝水囉。莊家「天水堂」宅居,係傳統「七包三」合院格局。但由前後埕護龍宅身不同年代的建材(磁磚花樣與磨石子),可以窺見並非一次建構而成,乃先建後堂正身護龍的三合院型式,再於日據時期(大正年間)增建前廳前埕合院,成為現今四合院風貌。 莊家古厝,合院的面積(含外埕)約有八百坪(二分多地)左右,一般的敘述均較事實誇大許多。目前外埕已成為家族停車場,宅院前堂供俸關帝聖君(整修中),後堂供俸觀世音菩薩與莊家列祖靈位。莊家合院宅身與馬背山牆的壁飾,均以風趣動、植物呈現出主人尊重萬物、親近自然、耕讀傳家的心性,毫無富豪的市儈之氣。而精緻的磁片剪黏與壁畫工藝充分表現出在山林間脫俗的典雅。








接下來,往山下走,一路下坡,到了市區大家各自覓食去,中午的太陽越來越大,當然休息的時間也就拖長了點。不過剛上路的還是要上路,一方面享受田野樂趣,一方面也訓練自己的騎車能力,主要是心肺和肌耐力。最後的一站,本來是要到雅植歐洲香草園喝個下午茶的,結果,出乎意料,或者是說意料之中的事,因為周休假日的關係,園區內暴滿的人都在吃午飯,到達的時間大約是一點,大家在此參觀一下整個園區之後,便再度上路,回到原點,同時也是集合點。只是看到大家雖然一臉不疲累的臉,嘴裡喊著以後要是再舉辦類似的活動,不要通知他,開玩笑的說,休閒版的行程真的是天堂啊。呵,原以為大家會騎不快,想不到回家的路上,可以說是腳步迅速,可能是要回家早點休息吹冷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