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1

ak在想什麼?

【著作】
《路徑1—台灣單車路線全輯》,串門文化出版,2001
《中南半島28天—單車Safari》,串門文化出版,2004
《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設計,2008

【雜誌專欄】
「單車勇闖柬埔寨」,單車誌No.15,2004.08
「單車遊馬來西亞西岸」,單車誌No.16,2004.10
「阿朗壹古道越嶺」,單車誌No.17,2004.12
「巴油池朝聖—記小鬼湖單車行」,單車誌No.18,2005.02
「南部登山車樂園—舊筏灣環線」,單車誌No.19,2005.04
「府城巷弄」,單車誌No.19,2005.04
「嘉南平原早春巡禮—新營、後壁、鹽水」,單車誌No.20,2005.06
「單車火燒島紀行」,單車誌No.21,2005.08
「探訪老七佳」,單車誌No.22,2005.10
「美國登山車溯源之旅」,單車誌No.24,2006.02
「檳擨風情二部曲—阿猴城」,單車誌No.25,2006.04
「檳擨風情二部曲—六堆巡禮」,單車誌No.26,2006.06
「台東聖山環線」,單車誌No.29,2006.12
「單車上大眾交通工具?」,單車誌No.29,2006.12
「門馬羅環線」,單車誌No.30,2007.02
「談微笑單車上路」,單車誌No.30,2007.02
「單車專用或專車優先?」,單車誌No.31,2007.04
「單車縱騎三橫經驗談」,單車誌2008環島特刊—三橫環島,2008.01
「舊金山三部曲1—別忘了騎單車」,樂活單車No.3,2007.10
「舊金山三部曲2—登山車發源地」,樂活單車No.4,2007.12
「舊金山三部曲3—時尚定速車」,樂活單車No.5,2008.02
「安全區之外—一場業餘登山車盛事談MTB症候群」,樂活單車No.6,2008.04
「登山車行不行?」,樂活單車No.7,2008.06
「單車尋寶」,樂活單車No.7,2008.06
「單車減速—關於安全騎乘」,樂活單車No.8,2008.08
「你對自行車道的看法?」,樂活單車No.7,2008.06

【網路文章】
「MTB紀元」,2001
「破胎的Bullshit」,2005
「一萬英里的奇蹟」,2005.12
「當美國不美國」,2006.01
「GPS vs CWM」,2006.02
「給台鐵的一封信」,2006.02
「大眾交通工具的單車政策」,2006.03
「自己的或共享?」,2006.03
「單車騎士與空氣污染」,2006.04
「高雄市單車通勤路線規劃建議書」,2006.03
「Messenger」,2006.05
「菊花夜行軍」,2006.05
「賣掉我的純真」,2006.06
「石油還很便宜?」,2006.06
「單車文藝復興」,2006.06
「讀書心得—槍炮、病菌與鋼鐵」,2006.07
「電台事件看網路2.0」,2006.07
「單車專用道的迷思」,2006.08
「參與高雄市單車政策白皮書」,2006.09
「單車專用道的造價」,2006.09
「擁擠的天堂」,2006.10
「臨界量精神」,2007.02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1」,2007.03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2」,2007.04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3」,2007.04
「通勤車是下一波」,2007.05
「定速車初體驗」,2007.06
「單車上路的環保守則」,2007.07
「單車救援」,2007.08
「腓骨長肌憂鬱」,2007.08
「七七宣言之I'm a mac」,2007.11
「七七宣言之Like a rolling stone」,2007.11
「七七宣言之MTB destiny」,2007.11
「七七宣言之Dormouse said」,2007.11
「七七宣言之Hippie」,2007.11
「七七宣言之59+8+6+4」,2007.11
「石油不會再便宜了!」,2008.03
「通勤車正夯」,2008.03
「減碳都市之鐵馬海陸串連記者會」,2008.04
「減碳都市之西臨港線行不行?」,2008.05
「減碳都市之我不要單車專用道」,2008.08

【媒體記錄】

2008/03/20

舊金山三部曲3—時尚定速車

舊金山街頭現在最常見的單車不是登山車,不是跑車,而是定速車或單速車(Single speed)。Fixed gear bike,或暱稱"Fixie", 「定速車」(或稱「固定齒輪車」),就是場地競速車(Track bike)的道路版。沒有飛輪(Free wheel),所以踏板和後輪連動,車子在走,踏板就停不了,除非你能玩後輪鎖死滑行(Skid)的高級技術。沒有變速器,真正的Fixie也不裝煞車,要停車就要用腳阻抗踏板的慣性連動。

鐘擺效應
當單車潮流的鐘擺從傳統跑車這頭擺向登山車,再從登山車那頭擺回來的卻是定速車,完全背道而馳。在舊金山進行登山車朝聖之旅時,有一天市區行程沒有騎車,逛到嬉皮街(Haight St.),真正的嬉皮雖然式微,嬉皮卻變成流行,大家來這邊消費嬉皮。街道有點小印度的感覺,除了水煙館、怪怪藝品、二手衣飾店,還有就是一輛又一輛鎖在店面外的定速車。

逛到一間金門公園前的單車店,我們當然很自然地走進去,用台語討論掛在牆上的單車配件,有人用相同語言回覆我們,一時忘了是在美國,大家還以為他是台灣人來這邊打工,紛紛問他行情等其他細節,他才說「我不是店員,只是來修車」。等相互介紹之後,才發現他就是先前在我們網站上回應定速車相關文章、主持華人Fixie部落格的「貝哥哥」。一個遠在他方不認識的人,網路上留言互動之後,又在他方巧遇,這機率有多少(而且他也是Mac)?登山車VS定速車,還真非得在舊金山相遇不可!

定不定大有關係
雖然場地車一直都存在,但畢竟屬於少數專業運動族群,最早把場地車騎上街頭馳騁、而有定速車名號的是「單車快遞」或「單車信差」(Bicycle messenger , or courier)。早期郵差騎單車送信不稀奇,進入八○年代而在世界大城崛起的是一種新的快遞形式,單車在擁擠的大城中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而舊金山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一間單車快遞公司。

這個特殊的族群有自己的文化,從語彙、穿著、單車、背包到配件,無一不是特化的指標。「信差包」(Messenger bag)是最早被主流接受的產物,大容量、防水、揹帶長度可以迅速調整是其特色。騎乘時可以縮短揹帶緊貼在上背部好應付激烈活動;下車把揹帶瞬時放長好掏取物件,或者太熱時可以長揹好讓背部散熱。單車快遞的穿著既實用又有型,甚至纏繞在腰間的大型防竊鎖鏈現在也變成流行飾品。

任何單車都可以騎來當快遞,以都會平坦的環境而言,要說高效率與低故障率,那麼定速車就是首選。如果騎車是個工作,每天上百公里、而且天天騎(即使輪休搞不好還是騎車出門),那就很容易可以分辨出哪一種車最適用。定速車效率無與倫比,但是單車快遞非常高的傷亡率,應該也和這種車多少有關係。一開始是種都會次文化,現在定速車也逐漸被休閒取向的單車族群接受,有些人已經聞到物極必反的味道。

少即是多
有人說「定速車是把利劍」,有人說是「單車基本教義派」,有人說「極簡主義」‥‥。我常把自己手上的四、五輛登山車大搬風,零件拆過來組過去,一輛登山車若給我從頭組到好經常要一個晚上,有時若規格有出入,一個晚上還搞不定。而自組第一輛定速車時,把所有零件備齊,才花半個小時就組好了,我才驚覺這個差異有多大,因為定速車只有基本的,其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幾乎不會故障,除非破胎或撞車。花在維護車子上的時間極少,所以可以專注在騎乘上面。

也因為什麼都沒有,那什麼留著、什麼沒有,或是加上的什麼就變得很顯著,符合設計的要件:簡單。定速車不是新發明,其實是種老爺車,用不到任何可以申請專利的創新技術(若有也大都是從一般車改成定速車的套件)。定速車不用迷信廠牌,車上不會有ROCKSHOX、FOX、SPV、MAGURA、UST等商標,大家比的不是唯我獨尊的某名牌,而是看你組出來的味道。所以把大彎把換成小平把,標示你是個「後登山車時代」的Fixie騎士;把"Yo La Tango"的演唱會小海報夾在後輪幅條間表示你是個紐約客。你的定速車標示你是誰,你的品味如何。人人都可以組出獨一無二的定速車,加上自己的Tag,創造出這個時代的符碼。

擋不住的吸引力
車子好看是一回事,上路騎乘又是另一回事。第一次騎定速車下地下停車場差點沒嚇死,腳像自己上發條一樣拼命轉,擋都擋不下來。即使漸漸可以感受沒有飛輪的騎乘方式,Skid滑行煞車也慢慢會運用,還是有一個非常不習慣的地方,特別是對於一個登山車騎士。那就是不能擺出「登山車攻擊姿勢」來應付障礙,例如抬舉前輪就比較難以抓時機,因為行進中連動的踏板位置沒辦法控制。難怪很多人都覺得Fixie是致命武器,危險!所以魅力大,是這樣嗎?

美國有很多地方都想立法禁止沒煞車的定速車上路,也不時有正反意見在網路上翻騰。反對的一方大多是單車快遞等專業定速車騎士,他們可以輕易證明一樣停得下來。對於非專業騎士,折衷的方法是前輪裝上煞車,平時可以盡量不去用,但是必要時可以保命。

如果騎定速車是股流行,那就會有落伍的時候。二十年前看《銀色快手Quicksilver》片中描述單車快遞並沒有多少感受,因為大家騎的車長得差不多。那個時代登山車才剛冒出頭,還未能體會即將發生的單車革命。而這個革命也沒有葬送老東西,反而彰顯了它,從MTB到Fixie,也是種回歸,只是以一種更為廣泛流行的面貌。有人說得好:「騎定速車能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單車騎士,因為煞車不足,所以更要注意路況、判斷路上來車及動線」。管他將來會不會退流行,定速車讓我重新學習騎車,覺得單車可以玩的還真是很多。

—摘自《樂活單車》No.05
—作者ak,內容來自於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2007年行程

2008/03/11

休閒篇-2008/3/8府城行

台南這個充滿懷舊氣息的城市,路徑2的書中行程當然不能錯過這個令人既好奇又捨不得離開的城市。這次公司的行程來到了全台首府-府城,到底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呢?就讓我們來瞧瞧。


這次選擇的起點在台南火車站附近的公園,由於停車不容易,但是我們的單車還是得要找一個可以停放又不會被拖吊的位置。






我們所規劃的路線圖,十分的詳細,可供大家以後來台南騎單車的路線參考。





我們這次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尋府城古蹟中的三大名匾,分別是:


城煌廟的爾來了-天壇天公廟的一字匾-竹溪寺的了然世界


探索之行即將展開!





台南市「舊社教館」本為清朝所建的「吳園」,日治時期設「公會堂」,經過3年多的修復,已於200754日完工啟用,改稱「吳園藝文中心」。


「吳園」是販鹽致富的吳春貴、吳尚新父子在道光年間收購荷蘭通事何斌的庭園舊址,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並稱為台灣四大名園,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





公會堂旁側的柳屋約建於1930年,是純日式的兩層樓房,原為供應日本料理的高級餐廳,現在做為旅遊諮詢中心及府城十大伴手禮展售中心。





當時吳家為府城首富,庭園佈局之精巧又號稱甲於全台,當地人習慣稱吳園為「樓仔內」。當時流行著一句諺語,「有樓仔內有的富,也無樓仔內的厝;有樓仔內的厝,也無樓仔內的富。」,這句諺語說白一點就是,「就算像吳家這麼富有,也蓋不出那麼漂亮的房子;就算房子和吳家一樣漂亮,也沒有吳家那麼有錢。」吳尚新的財富和精緻的宅邸,可以說是獨步全台。




日本殖民時見吳園優雅,每當有集會或需辦理宴會時,經常洽借吳家,並在1908(明治41)選定此地為籌建公共聚會地點,吳家子孫受不了政治壓力,終於變賣部份吳園土地。台南公會堂就在原本吳園的土地上起建,是台灣最早一座具公共集會功能的現代建築。


大家四處拍照走透透之後,集合時間一到,又是個大團體照相的時間了。


卡踏車車隊成員...



甜蜜的一家四口,以及隨行單車寫真!仔細看看單車,是外接的協力車哦!




下一站是到天壇,當日的天氣好到不行,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廟會和熱鬧的慶祝儀式,許多人更是趁著假日出來拜拜或是旅行,所以小小的天公廟前的廣場,當然也是被擠得水洩不通囉。




台灣首廟天壇(天公廟)為三級古蹟,《台灣通史》明文記載台南唯一主祀玉皇上帝的廟宇,更是民間傳說「台灣最早的天公廟有二間半」中唯一官民合建之首座壇廟,也是台灣唯一以牌位「玉皇上帝聖位」祭祀之神廟。


天壇廟址為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十二月鄭成功驅逐荷人收復臺灣後,奉明正朔、築壇祭告天地之所,昔人遂稱此地為「天公埕」即今「臺灣首廟天壇」之前身。其後,每年玉皇上帝聖誕,皆設廠於埕西舉行祭典、露禱植福。


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原鄭成功郊天處在官署允諾下,由民間建壇崇奉玉皇上帝,稱「天公壇」,俗稱「天公廟」,主祀玉皇上帝聖牌,同祀福德正神與文武判神尊,道教神明體系中,玉皇上帝係統領天、明、幽三界,下轄百神,各安其職,是以備受民間信徒崇仰,其神格為最高,本壇也因此成為台南市地位最高、香火最盛的廟宇。


隔年,天公壇塑三清道祖、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普化天尊、 王靈天君、天醫真人、張天師、天上聖母、觀音佛祖、 司命灶 君、善才、月老、太 陽星 君、太陰星君、虎爺等神像。光緒廿年十二月,改廟名為「天壇」。



在天壇稍作休息,大隊人馬便直奔圓環頂大名鼎鼎的菜粽店去小祭一下五臟廟,在吃飽喝足了以後,慢慢騎著單車,沿著台南大學邊的小路,穿過市立棒球場,我們來到了三大名匾的最後一匾-竹溪寺。




根據(台灣府誌)記載:「徑曲林幽,竹木花果頗稱勝,概顏其山門曰小西天寺」。這個「小西天寺」即是現今竹溪寺的前身。台灣史學家盧嘉興考證,竹溪寺為台灣第一座寺院。據其考證結果,台灣建於明朝時期的三座佛寺中,最早的為竹溪寺,次為彌陀寺,再次為龍湖岩。


竹溪寺因年代久遠,於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經里人蔡和生倡修,嘉慶元年(一七九六)黃鍾岳等再募捐重修,嘉慶二十三年董事劉延貴復修,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候通判鮑復康再重修一次。日據時代上官玄、林神等人見寺宇破損,殿閣荒蕪,決心聘一住持整頓。
明治四十三年
(一九○九)適捷圓法師(?至一九四七)自福建鼓山湧泉寺受戒歸來,應聘昇座主事,屢任後銳易整頓叢林,先後興建三寶殿、大士殿、大悲樓、蓮花塔、東廊等工程。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孟春,捷圓法師將平日所鳩集之金重建竹溪寺,採中國建築及西洋建築二式合璧,至昭和九年始全部完工。


竹溪寺庇鄰體育公園與忠烈祠,為台灣府知府蔣毓英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 年),春祀三寶佛。寺中環境幽雅,又稱「小西天寺」內有古匾「了然世界」為台南市三大名匾之一。



這次去剛好碰到寺方的大整修,寺前廣場的空地上還有許多的鴿群,群起群落好不壯觀,在這個佛方淨地,整個人的心情也清淨了起來。





台南州知事官邸創建於日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主要為台南廳行政長官之住所,也兼日據時期台灣總督於台南行宮之性質。台南縣知事官邸是一座磚造的精緻建築,座東朝西,高二層樓,建築主體規模不大,前後均設有拱廊,中央與兩側均突出成八角狀。興建之初,係以較扁平之磚材所建。
屋身部份,拱廊與拱柱之磚材均直接外露,其餘則粉以白灰泥,紅白相間,甚為美麗,在屋頂方面,屋簷有精緻之線角,正中央入口之上原有巴洛克風格之弧山牆,可惜戰後損毀,只一簡單之山形山牆補修。台南州知事官邸是一座精緻的磚造建築,坐東朝西,高二層樓。建築主體不大,前後均設有拱廊,中央與兩側均突出成八角狀。屋頂方面,屋簷有精緻之線腳,正中央入口上原有八洛克風格之弧山牆,可惜戰後損毀,只以一簡單之山形山牆補修。室內裝潢方面,樓梯有細緻之裝修,房間中之窗簾與門簾之木罩造型特殊,極為少見。





由於近期的工程在整修中,我們只能窺得一部份的建築,等之後修建完畢,再找個一天來看看完修後的全貌吧。






休息了一陣子,再度出發,目的地是成功大學。這是在成大校園裡的小西門,聽說這個古蹟也是有歷史典故的哦。


小東門城城基遺址,尚殘存古貌未經整修,土石參亭,上面攀爬各種樹木。此段曾經成功大學土木系利用較精密的透地雷達探測,可能於地下尚存部份甕城遺構。當年屹立府城東側,供人們穿梭與防禦的小東門,如今僅存點點殘跡,不禁令人傷感。殘跡旁邊還矗立著民國五十九年自市區西面移來之小西門,成為一種時空錯置之有趣現象。





看到這棵大榕樹,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啊!你猜對了嗎?沒錯,不要懷疑,它就是某個知名企業的商標圖案,而它就位於成大的校園裡面,神奇吧!





接下來,本次行程的最終站,開元寺到囉。


開元寺最早是鄭經設在台灣的亭園別墅,兼做其母晚年安居的處所。清領後,才將別墅改為佛寺,屬於佛教禪宗臨濟宗支派。明永曆年間,鄭經在金門、廈門沿海戰敗,退守台灣。一時間抑鬱失志,無心政事,就在當時郡治之北的洲仔尾一地,築園造庭,做為「承天府行台」,也就是在台灣的別館。永曆34年(1680)築造完成,又稱為「洲仔尾園亭」或「北園別館」。


它也是目前台南市規模最大的佛寺,也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在台灣佛教界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原名「北園別館」的開元寺,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是鄭經在台灣的行館和安養母親蕫式之所。到清康熙29(1690),才改建為全島最大的佛教寺院。





這張是開元寺的簡單路線圖。






開元寺的對外大門,古色古香,懷舊風味十分濃厚。


拜會完開元寺之後,全體集合朝向火車站原出發點前進,大約是下午三點多回到原點,到達之後,大家一哄而散,留下美麗的倩影,沒有留下滿地的垃圾,這才是最乾淨也最健康的單車之行哦!期待下一次的出遊。



















article and picture by luis hsu

進階篇-2008/3/1-3/2中興嶺樂騎

春暖花開的人間好時節,三月份的中台灣,不太冷也不太熱,跟著我們的路徑行程來走,我們來到了台中縣的豐原、石崗、新社,打開通往中部陽明山的另一扇發現之門


出發地點-豐原火車站


 


從豐原火車站的鐵路旁的小徑出發,不久後,抵達后豐及東豐鐵馬自行車道,騎單車的悠閒分子旋即透進全身毛孔,這時才發現到,原來有那麼多人都在騎車。而樂活的真諦,開始緩慢地,由內心體會到樂騎單車的真正意義!




路徑專用-豬仔車 



本次的行程起點,是從豐原火車站旁的鐵道旁路徑開始算起。當然火車站站前的集合是一定要的。先來張紀念照吧!

單車樂活騎士合照 




大家一路從豐原鐵道旁騎向后豐及東豐鐵馬道,先向后里騎過去,沿途經過了鐵橋及隧道,這一段以前是給火車走的,只是現在改成了觀光路線,專門給單車客樂騎的路徑。由於是周末假日,加上太多單車在路上行騎,所以體驗一下這兩個特別的景點之後,便再往回騎,接上東豐綠廊。雖然一路上人潮不間斷,但是空氣加上陽光充足,無論是身心靈都是一種大大的享受。下一個停靠站是在石崗斷壩。


石岡斷壩前之單車集合 


 

在此稍做休息,看著這裡的說明牌示,我們才大略得知,原來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雪山(高3884m)及南湖大山(高3740m),約140公里長,石岡水壩位於大甲溪最下游,位於東勢往豐原的公路左側。建於民國六十三年,全長700多公尺,從設計到建造均由國人完成,921地震後有效蓄水量為80萬立方公尺,每日可供大台中當地民生及工業用水約140萬噸,充分發揮大甲溪水資源的經濟效益。目前壩體損壞部份保留作為國家震災景觀記念地,並於十六號溢洪道後方設置魚梯試驗道,以維護大甲溪魚類生態。


石岡斷壩一覽 





 

 

休息完畢後,天色漸晚,肚子也開始咕咕響,於是離開了人聲鼎沸的自行車道,大家往情人木橋的方向前進,風光明媚的鄉景令人留連忘返,加上時間上也不早了,所以大家加緊腳踏板,爬上令人卻步的陡坡。

 

 陡坡一覽 


大家可以說是用盡吃奶的力氣,拔腿快步向前踏,有人體力較好則是努力向上騎,有些人則是只能望坡興嘆,不過都是會到達目的地-今天的住宿之地-樹之王。


 




 

 

在快到民宿之前還會先到達這個五福臨門。五福臨門神木位於石岡鄉的龍興村山上,是由樟樹、榕樹、楠樹、朴樹、相思樹五種不同的樹木交錯互生,樹幹粗壯,約需十二人合抱,佔地面積約有五百餘坪,縱橫約五十公尺,樹齡已無從查考,根據當耆老稱言:此樹相傳清朝時代就已存在,已有千年之齡,且有相當神奇宗教色彩,在樹幹底下有一窟窿,內供俸一尊土地公,據說有求必應,靈驗異常,遠近皆往膜拜,香火鼎盛,真能保安佑福,深得村民信賴。

在日治時代樟腦局人員發現此樹有相當好的樟腦成份,囑腦丁要砍伐製腦,而受命前往砍伐的腦丁,每次都是剛開始就被自已砍傷,因而只能任其生長,因此日人認為:該樹確是神木,不能隨便亂砍伐,之後勘查人員認定該樹為母樹,每年繁植樹苗給其他山區造林之用。才保留至今仍然茂盛雄偉,故又稱「土地公樹」。本來此樹除當地居民外,不為外人知,民國六十四、六十五年,蔣總統經國 先生兩度親臨,並賜名為「五福臨門神木」,從此聲名大噪,成為觀光勝景。

 

 

 

爬了一長串的陡坡之後,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今天落腳的民宿-樹之王。以自然、生態、景觀、休閒多元化為主題的「樹之王玻璃屋山莊」位在東勢石岡半山腰上,佔地約二公頃、享有絕佳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園區內所種植的花草樹林超過上百種,一年四季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己。
 從事景觀設計的羅先生提供一處自然優美的用餐環境,極力於生態植物的培育,使用日本引進的『有益微生物』讓蚊蠅類不喜接近,所栽種的植物更可以當做天然的生態教室,住宿挑高的玻璃屋浪漫舒適一整晚,園區內還有可愛動物區,還可以居高臨下瞭望石岡鄉野、大甲溪及中縣風情。住起來真的很有感覺,也很舒服哦!

 

 

 

晚餐是不同於平地的合菜,大家無不吃得津津有味,不只美食當前,讓人食指大動,重點是在,在爬完好幾個之字型陡坡之後,大家可是如狼如虎的把桌上所有的菜都給清光掉。吃飽之後,民宿主人-羅先生,將為我們做一趟夜間的生態講解。 一個小時的講解十分精彩,在專家級的介紹之下,認識了許多台灣特有種的植物,果然在休閒健康的行程之下,再加上了富有知識的生態導覽,好不過癮。在這個生態園區裡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大約有幾百種,因為這裡是以盆栽花木及庭園造景為主的觀光花園,所以不曾聽過的植物這裡也有,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園區風景



 

 


 

百花齊放


 

園區簡圖


 


 

 

還有可愛動物區哦!!

 


 


 


 

 

 

晚上睡個舒服的好覺之後,隔天九點吃早餐,補充完體力之後,大家又再精神亦亦的上路囉。


 



 

 

由於今天的路段還是以山路為主,所以阿桂親自為不熟悉騎乘的隊員講解一些騎車的方法與技巧。




 

 

上坡路段還是十分的漫長先在此地-昆山國小,稍做休息。



 

大家的騎車英姿!


 

 

原先要從中興嶺上到虹吸管,結果因為半途發生了點小事故,而且路上人車變多,因為是觀光聖地的原故。所以我們提早順著下山的路回到石崗,預訂的餐廳吃午餐。


 



 

吃完飯後,大家都忙著收拾行李和心情,準備回家囉!


 


 

 

二天的行程既健康又休閒,原來單車旅遊可以那麼的輕鬆和愉快,不但可以欣賞普通人看不到的鄉間風光,還有知性的精采講解,不枉來石崗一遊。

 

 

文。圖/BY LUIS

 

2008/03/04

長毛聖哲單車教室003講

夜騎加個頭燈

《Q:問題來了》
日頭赤炎炎,夜騎好風光。現在LED燈當道,大家常在比燈具瓦數、散熱設計是否優良...。也有人覺得傳統滷素燈穿透力較佳,照明效果較好。是越亮越好?越多盞越好?LED一定好?


《A:長毛聖哲的迴音》
別流於瓦數迷思了!還要看耗電等綜合表現。最重要的,除了車把正常位置裝一盞,最好還是安全帽上也裝一個。除了與視線一致,還因為高於眼睛的光源照到地面的路釘、反射鏡等更容易反射光線到眼睛裡。不信?自己上路找一個路面有路釘、反射鏡的道路,把頭頂燈開關看看差別如何何...

--Mr. Lung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