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單車通勤時代


把單車牽進電梯時,偶而有人會問:「你們就是那間都騎車上班的公司?」、「單車怎麼那麼貴?」...;還經常有人加入單車行頭的討論,例如Brooks坐墊哪裡買?遇到電梯較擁擠時,還有人會說:「你應該換小折」;甚至有陌生人叫得出你名字...。路上也經常可以看到騎車通勤的成年人,有次到五金行買工具,有一個人也騎單車來,還把單車牽進店裡面,店家默許,好像他是常客。

當台灣所有的大型單車活動、單車社團法人、政府單位還把單車定位為休閒與運動,很多人已經默默把騎單車當成例行事務,到哪裡都騎單車。如果騎車的人不一定穿著緊身又鮮豔的車衣,可以有點時尚或個人品味;還有一種單車族群你不會在山野單車熱門路線碰到他們,反而是在街頭或流行精品區,那麼這就應驗了Trek總裁預言的下一波已經來臨!事實上,台灣還是有不少的時差,紐約、多倫多、舊金山、波特蘭、巴黎、倫敦、東京的城市風貌早已改變,而且將一去不回頭。都會中單車是最佳交通工具!

2008美國單車與行人行為調查報告
「美國國家道路交通安全部門the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2008年年底發佈了一份單車騎士與行人態度與行為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奠基於一份問卷,裡面有很多一目了然的統計圖表,給大環境和美國接近的我們來參考非常適切,因為美國對單車上路的改變也是不久的事。其中,例如「越有錢越會使用單車」;所有單車的用途中,雖然「休閒」29%與「運動」24%仍然是前兩名,但是把「私務」、「回家」、「訪友」、「騎車上班」、「工作需要」等單項加起來有44%,這就是通勤需求!

另外關於「單車優先道Bike Lane」與「單車專用道Bike Path」的差別與使用狀況、期許,裡面也有一些數據。"Lane"與"Path"一字之差,差在哪裡?"Lane"指的是在馬路上畫出來的車道,其精神是道路共享,好處是方便、迅速、四通八達,缺點是感覺較危險;"Path"則是區隔的小徑,通常是綠帶或其他一般馬路之外的專用路徑,好處是較為閒適,缺點則是不方便、速度慢。這也是該興建何種單車道的爭議所在。不過,較新的發展是兩者有融合的趨勢,也就是在原本的"Lane"上面增加一些與汽車道、人行道區隔的設施,使其更像是單車專用的"Path",不過還是使用原有道路面積,而不是在其他空間增加單車道,或有人稱為「哥本哈根式單車道」。

火車到底要不要支援單車啊?
火車、捷運、高鐵、巴士、渡輪等大眾交通工具,對於單車上車的政策到底是如何啊?先前有整理過,但是近期好像又有點混亂,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行...。特別是台鐵,幾乎是沒有標準可言,例如小折需不需要裝袋?一般單車裝袋可否上區間車?其主打的兩鐵專案措施,我是一次也沒有用過,那看起來像是小學畢業旅行活動。

支援小折不等同於「單車友善」,對於小折尚未流行已上路騎車的人,問題還不只是沒有沾到光而已。常笑稱有人是這波風潮的受害者,這段期間「一不二沒有」,到車店買不到東西、沒有服務、沒有品質。以前用車袋搭大眾交通工具幾乎通行無阻,但隨著使用人數增加,支援小折的配套措施反而是限制非小折。因為他們看到了市場,你得多付錢才可以,而以往對於單車支援的爭取則付諸流水。

要不要再多花錢買小折看個人考量,但是單車政策不能依小折量身訂做,於情於理,單車政策應一視同仁。

右手應該煞後輪還是前輪?
現在的報紙或其他媒體,如果一天沒有單車相關訊息是奇怪的,除了推廣活動,還有一些負面新聞。例如單車被搶、使用者指控某品牌小折設計不良...。有一則蠻有趣的:報導披露單車大廠的煞車設定會導致騎乘危險,該報導立論點是因為與機車左後右前的煞車設定相反。機車為何這樣設定我不知,但是國內單車煞車設定是走國際通則,這和行車靠右或左有關。靠右行時,單車騎士一般會在馬路的慢車道最外側,也就是最右邊,當要轉彎或停車打手勢時就必須舉起左手,這時右手控制較為安全的後煞車是合理的,所以美國甚至規定單車煞車必須「左前右後」。反之,如果是靠左走的英國或日本,煞車設定要相反才對。

對此,個人建議是:如果已經確切熟悉前後煞車特性與左右設定的單車熟客,就照你習慣的方式;如果剛入門,還搞不清楚前後煞車有何不同,或是反正都同時一起煞車的人,應該遵照國際(靠右走)左前右後的煞車設定。

零和遊戲
在2006年如果上網找一下「單車通勤」,那大概只有聊聊幾篇,可能都還來自某個單車俱樂部的分享。現在相關網頁已經非常豐富,大多推廣單車通勤,也有人是站在個人經驗而提出反證,例如「騎車當吸塵器」,或大環境不佳,期待更好的環境才願意上路。單車上路的安全與空氣污染問題已經說很多了,現在應該要來思考另一個面向。

禁煙政策可能是一個啟示,執政者要不要做而已,儘管有很多爭議。中央或地方好像有共識要推單車政策,現在只怕推出不好的,例如廣建自行車道。美洲推單車上路有一個口號是「少一輛汽車One Less Car」,多一個人單車上路就少一個人開車,這就是「零和遊戲」。零和遊戲很多時候是負面的,有人贏就有人輸,最好是雙贏、多贏,皆大歡喜。但是碰到關鍵問題就很難多贏了,暖化、能源以及環境問題,我們現在就是關鍵時刻,「零和」可能才是硬道理。決策硬,但是手段可以軟,例如巴黎推公共單車系統Velib',雖然表面只提供便利的單車系統而不限制汽車使用,但是你想,遍佈全市三、四千個租車站怎麼來?很多都是要取消汽車停車位啊!這比倫敦強硬推行塞車稅要高明得多,一樣都是要抑制汽車而提升單車或大眾交通工具使用率。

所以單車道如果要蓋,這邊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判別:如果是無中生有、從人行道、綠帶或其他空間開闢出來的單車道則盡量抑制;如果是從原有馬路區隔出來的單車道則多多益善。少一輛車,量變質變,希望不久就可以達到如西歐騎單車變成天經地義的事。

零零總總,我想為那些身先士卒、努力實踐健康生活形態的重度單車使用者發聲,雖然比例不高,但所有單車政策萬萬不能變相懲罰或限制這些人。不管熱情會不會消逝或轉往何方,但改變是由此開始的!

—摘自《樂活單車》No.11, P104
—作者a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