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7

單車通勤2010

1975年夏,我騎著20吋新車,要去尋找大統百貨公司。先前大人帶我去百貨公司,就一直注意著路怎麼走,有個大概方位,就出發了。這輛腳踏車是有史以來最棒的玩具,可以騎著它去很遠的地方,跳脫平常的生活領域。騎著騎著,忽然發現經過的巷子好幾個路口之外一片熟悉的外牆,我毫不猶豫就轉了進去,目標就在眼前不斷地接近中...

這段親身經歷放在35年後的今天,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除了當時年紀可能小了一些,一般馬路還是主要的單車通勤路線,從我家到大統百貨又沒有所謂的單車道可達。單車上路到底問題大不大?

單車道是靈丹?還是毒藥?
  現代公路的基準還是因為要給腳踏車騎而奠定的,而我們現在要另外建設單車道才要上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嗎?單車道的實用問題、或是設計與施作上的缺失,在前幾期都提過,現在也很多人在討論,就不再重複,有個實例子可以來參考看看:
  高雄縣澄清湖環湖自行車道去年建立,因造成幾起重大交通事故,今年(2010)過年前後將要拆除路沿枕木與高燈,只留畫線或路面顏色區別的自行車道(Bike Lane)。這也許是特例,因為路狹又多彎道,澄清湖邊的白色高牆吸引了駕駛或騎士的注意力,反而容易忽略最外側的黑色枕木,難怪非單車騎士反彈甚大,也的確發生了致命意外;也因為自行車道最窄處只有1.4米,一邊高牆、一邊枕木限制了單車騎士的行進慣性,只要有行人或慢車在前,後面一定塞車。最可怕的是,據說有單車騎士因為踏板卡到枕木而摔死,裡外不是人。所以很多騎士根本不會騎在自行車道裡面,反而在被限縮的道路上與車爭行。沒建沒事,以前還更好走,這是我們單車族的心聲。
而同樣有實體區隔的台北敦北自行車道,會不會有不同結局?如同澄清湖環湖自行車道,相信執事單位都是出自善意,只是,會不會太工程導向啊?忽略硬體只是單車友善的一個環節而已...

所有馬路都是自行車道
實體區隔的專用道有一個影響深遠的後作力,那就是激化不同用路人的排他性,尤其離開沒有專用道的路段,仍然交互作用。例如,我騎在敦北自行車道,萬一一輛救護車停在專用道上,而我選擇騎出專用道,而其他用路人卻不願讓路而發生事故,如何?我如果騎在沒有專用道的路段,被其他用路人排擠,又如何?有特權的人保護傘一消失會如何?(這篇文章之後不久,就有個真實案例
那也不是騎車的人就應該要衝鋒陷陣,上路有一定風險,任何交通工具都一樣,必須具備基本的上路能力。這點,學校應該要有一些課程,來教導正確上路觀念與技能。再者,如果用路人都有共享道路的觀念,即使擁擠程度不下台北的倫敦,單車上路已是種常態,不管有沒有單車道。
依執事單位的看法,敦化自行車道必須堅持,因為那是樣版,接著才能繼續興建單車專用道,達成單車友善目標。我個人覺得,與其大興土木、全面鋪設市區通勤型自行車道,倒不如朝著幹道以外的一般街道都適合騎單車的方向來規劃:
.全面在慢車道畫單車優先道
.有配套地降低汽車速限、縮減車道、市區車位
.普設單車號誌、單車停車位、桿等公共傢具
.學校單車能力養成,成人用路倫理再教育
.政府或民間宣導與實質鼓勵單車通勤

騎車的理由
   除了公部門與大環境,最重要的其實是單車騎士自己本身,觀念如何?意願如何?上路體能與技巧如何?以下就是關於騎士自身的準備:
不想騎車上路通勤的理由有N種,大概列舉不完,倒是有個為何騎車通勤的理由來分享:台北有位女上班族,因為跟同事打賭可以騎車通勤一個月,然後她騎著小折開始上路。當然一開始有點痛苦,等到她真的贏得不多的賭金,她也愛上騎車了,不但繼續通勤,甚至假日也會揪團騎車去玩了。因為她的通勤時間更短、更省錢,過敏體質不藥而癒,生活也越來越多彩多姿。
  愛上騎車通勤的理由不需要很多,自己找一個,想省點錢,想多點健康、多點樂趣,試一下吧!

安安與康康
安全與健康問題,通常是單車通勤兩大進入障礙,好比左營舊城的武裝門神,很嚇人。說個題外話,登山車騎士不喜歡公路但不畏懼上路,因為技巧無虞。安全的問題,不外乎個人對單車是否能全面掌握,對行車倫理是否熟悉、注意力是否集中。對我而言,在路上騎車最危險的不是車多擁擠時,十之八九是在你左前方的汽機車突然右轉。這通常是因為他們以為單車很慢、或弱勢到一定要讓路,再加上他不夠專心。這一點,單車專用道也不能救,不會讓他們養成尊重、禮讓的用路模式。所以,自救之道就是特別小心左前方的車輛,然後才是教育與宣導共享路權。
「上路當吸塵器」,這是個老梗,事實上很難去計算開車或騎車誰多吸廢氣,或實際對兩者產生多少程度上的健康危害。只能說很多實驗或經驗訪談,騎車因廢氣而導致生病是罕見的。《華麗的雙輪主義》作者小林一介也說,騎車通勤時他幾乎不生病,他推斷是因為得以避開電車、公車上的病媒。我自己也觀察,少騎車或騎太過頭時比較容易感冒,在開冷氣的辦公大樓上班比在獨立的辦公室容易感冒。我已經很久沒感冒了(這種事其實不能吹噓,有時一講就破功),而我目前的騎車狀況是:每週騎四天以上通勤,假日再車隊休閒騎乘。

通勤用單車
不談點硬體可能會被列為冷門專欄,那就來說一點吧!不是不在意,而是這類的信息應該蠻多的,我只說自己的體驗。一開始我對騎什麼車通勤也不是很在意,就輪著騎,後來最常騎的是硬叉26吋ATB(早期登山車),我把它設定當旅行車用。而且發現,我通勤時很少需要變速,就是一個齒比騎到底。後來有一陣子因為缺零件,所以這輛車還沒有變速(手變拆走了,所以就用限位螺絲定位在第三小齒位置),一樣很方便,這是我對單速車興趣的開始,都會通勤裡面,變速其實不大需要。
這輛我前些時候最常騎的通勤車,還有些特色,例如旅行用的半光頭胎,所以公路上阻力小;上管較短,即使也是趴著騎,但是對上半身壓力小,這其實也是輕鬆騎乘的關鍵;輪組或車身不輕,太輕的車沒有慣性,平路騎乘不見得好。
目前我最愛的通勤車是一輛舊700C學生車改單速,因為騎它最輕鬆(不是最快哦!)。齒比是2.33(前齒數/後齒數);手把換成舊式紳士彎把,上半身較直立;有土除,下雨天也可以騎;有腳立架,可以到處停;不顯眼,所以可以鎖在外面(不要超過一天啦!);最棒的是,它幾乎沒有調校保養的需要。
我最便宜的車變成最佳通勤車,可能很多人會意外,因為它齒比輕、較直立。雖然不快,但市區需要紅停,有時騎快騎慢都差不多,所以漸漸地,純粹感官上的,我大多選擇騎它通勤。

真正節能減碳的單車友善城市,不是靠幾條豪華自行車專用道就可以達成!我們持反對意見的,是不希望搞錯方向,形式掛帥,勞民傷財就算了,兩敗俱傷,無實質鼓勵作用又反其道浪費資源才慘。又如投入廣大資源或人力推廣單車休閒運動,如果沒有導向終極通勤目標,那也是口號罷了,喊爽的!我們憑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一直在路上騎車,遠在自行車專用道之前,我們實際感受專用道的缺失與不濟事。
而單車騎士不能當個等人家掛鈴鐺的老鼠,培養上路能力,負責又自在地上路去吧,會發現,單車通勤真的好處比壞處多!

—摘自《樂活單車》No.17, 02/2010
—作者ak

2 則留言:

Odeum 提到...

您好,想請問大大,不知貴部落格的文章是否可以借轉貼分享,小弟會註明出處與連結!

JustMeKicking 提到...

好的,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