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路徑日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路徑日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12/12

單車減速—關於安全騎乘


近來單車火熱,從媒體、新車店增長量都可以輕易察覺,即使你還沒跟上這股小摺瘋。路上騎車的人更是明顯增長,不過意外也頻傳,甚至是無可挽回的遺憾。買車,容易(雖然可能要等一等);騎車,沒那麼簡單!

騎車送往迎來,會跟大家一起騎車的,也是逐波更替。若是因為人生重大轉變,如登科、生子或換跑道,或者純粹只是臭味不相投,那都算好的。比較不好的狀況是騎乘時發生意外,輕者傷,重者亡,有些就算康復,也把單車視若畏途,就此封車。經過三、五年的淘練,還在騎的都算老鳥,相近的英文字是Survival,在分享單車經時總是口沫橫飛。不過,也不是老鳥就不出事,和菜鳥的差別是知道為什麼會摔,摔掉單車生涯的大都還搞不清發生什麼事。以下來分享一些「倖存者」的心得:

增加速度前先增加技巧
"It's critical, that you build technique before you build speed",這是登山車天王 Ned Overend在「登山車入門 Performance Mountain Biking」影片中的衷心叮嚀。總以為車子夠貴、裝備夠齊全,時速能夠多快個幾公里,距離多騎個幾十公里,坡能爬得多陡,就已經夠專業了。不出事只是因為「菜鳥的運氣 Beginner's Luck」,遲早會用光,摔車之後才知道要學的還很多。

除了外在因素(如被車撞),煞車失當是造成意外的主因,不管是前空翻、轉倒、衝出道路,速度越快就越嚴重,甚至致命。增加速度不困難,難的是安全地減速,這其中不只是如何拉煞車把手而已。

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
現代休閒、運動用途單車,特別是登山車,煞車是十分敏銳的,可以輕易瑣死輪胎。不會發生煞車力道不足的情況,卻可能因為煞車過度而導致危險。一定得要這麼敏銳嗎?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嗎?

屏除登山車極限的操作需求,應該也沒有絕對安全的煞車器,現在當道的碟煞還是有維護、重量與過熱失效的問題;V夾有過敏及惡劣路況磨耗的問題;吊夾拉起來太重、C夾只適合裝在跑車上...。有沒有單車的ABS系統?您說呢?即使有保證不鎖死的煞車,還是不能保證不會摔車,因為還有平衡的問題,又不是四個輪子!

先煞後輪再煞前輪?
很多人都這樣教菜鳥,還有書也這樣說,可是問題是意外都瞬時發生,當下有辦法這樣來操作嗎?決都是雙手一起拉煞車。因煞車一作動前輪抓地力增加、後輪抓地力卻減少。一加一減,即使你已兩者一起煞或先煞後輪,如果沒有靠身體的重心轉移,還是會發生前空翻、轉倒等意外。

煞車並無鐵律,要看速度、路況與時機,重點是要熟悉前後煞車不同的特性,並正確移轉重心。我個人實際的煞車情況通常都是兩者一起拉,然後視情況改變前後煞車的配重,例如進彎前路況佳時前輪多拉一點,讓速度很快降下來,過彎時前煞就要放掉,如果速度還是很快,那就要壓坡度,把重心踩到外側踏板。這時如果因為怕速度過快而煞車過度,那就等著轉倒犁田。

人的反應比ABS電腦要迅速而精實多了,重點應不是先煞哪一輪,而是根據速度、路況以及輪胎相對制動的狀態而微調煞車比重,以及正確移轉重心。複雜嗎?經過反覆練習就可以變成反射動作,那也就是老鳥倖存的基本功,不過有些方法可以加速學習過程,降低代價。

武功秘笈
這是之前沒有人說過的,所以說是「武功秘笈」(愛說笑)。先來個口訣:

「一慢一快,前止後滑,跳曼波」*

「慢」是指「定桿Track Stand」練習,騎快不須什麼技巧,騎慢,甚至完全不動才需要練習,這可以增進平衡功力,幫助完全掌控單車;「快」是指轉倒練習,找片空地,在轉彎前盡量加速,試著不拉煞車,盡量縮小半徑。這是要感受輪胎在彎道的抓地力,以及如何正確移轉重心,真正騎乘時就不會煞車過度反應。

「前止後滑」是指前後煞車特性,「跳曼波」則是把騎車當作與地形跳舞。在正式上路騎乘之前,應多嘗試、確定每個操作的後果,像小孩一樣,玩玩甩尾、左彎右拐,看如何避免前空翻。這比能騎多快、多遠重要多了。

留得青山在
老鳥最後絕招就是不要勉強,我們都不是把騎車當職業,沒必要為了個獎項,或是短暫的快感而葬送長遠的騎車生涯。特別是比賽場合,或是與陌生車隊同騎的時候,菜鳥有可能因為太駭、為了趕上別人而超出自己極限。除了技巧上的切磋,體能也一樣,要避免因過激而暴斃的狀況,不是摔車也可能發生意外。老鳥不一定可以騎得飛快或跳得高、玩得險,而是碰到某個關卡時可以自在地決定衝或停。有時冒點險是增添生活情趣,讓每次外出騎車都在冒險就不值得啦!


* 出自《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出版

—摘自《樂活單車》No.08, P46
—騎士 ak
—作者ak

2008/03/21

ak在想什麼?

【著作】
《路徑1—台灣單車路線全輯》,串門文化出版,2001
《中南半島28天—單車Safari》,串門文化出版,2004
《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設計,2008

【雜誌專欄】
「單車勇闖柬埔寨」,單車誌No.15,2004.08
「單車遊馬來西亞西岸」,單車誌No.16,2004.10
「阿朗壹古道越嶺」,單車誌No.17,2004.12
「巴油池朝聖—記小鬼湖單車行」,單車誌No.18,2005.02
「南部登山車樂園—舊筏灣環線」,單車誌No.19,2005.04
「府城巷弄」,單車誌No.19,2005.04
「嘉南平原早春巡禮—新營、後壁、鹽水」,單車誌No.20,2005.06
「單車火燒島紀行」,單車誌No.21,2005.08
「探訪老七佳」,單車誌No.22,2005.10
「美國登山車溯源之旅」,單車誌No.24,2006.02
「檳擨風情二部曲—阿猴城」,單車誌No.25,2006.04
「檳擨風情二部曲—六堆巡禮」,單車誌No.26,2006.06
「台東聖山環線」,單車誌No.29,2006.12
「單車上大眾交通工具?」,單車誌No.29,2006.12
「門馬羅環線」,單車誌No.30,2007.02
「談微笑單車上路」,單車誌No.30,2007.02
「單車專用或專車優先?」,單車誌No.31,2007.04
「單車縱騎三橫經驗談」,單車誌2008環島特刊—三橫環島,2008.01
「舊金山三部曲1—別忘了騎單車」,樂活單車No.3,2007.10
「舊金山三部曲2—登山車發源地」,樂活單車No.4,2007.12
「舊金山三部曲3—時尚定速車」,樂活單車No.5,2008.02
「安全區之外—一場業餘登山車盛事談MTB症候群」,樂活單車No.6,2008.04
「登山車行不行?」,樂活單車No.7,2008.06
「單車尋寶」,樂活單車No.7,2008.06
「單車減速—關於安全騎乘」,樂活單車No.8,2008.08
「你對自行車道的看法?」,樂活單車No.7,2008.06

【網路文章】
「MTB紀元」,2001
「破胎的Bullshit」,2005
「一萬英里的奇蹟」,2005.12
「當美國不美國」,2006.01
「GPS vs CWM」,2006.02
「給台鐵的一封信」,2006.02
「大眾交通工具的單車政策」,2006.03
「自己的或共享?」,2006.03
「單車騎士與空氣污染」,2006.04
「高雄市單車通勤路線規劃建議書」,2006.03
「Messenger」,2006.05
「菊花夜行軍」,2006.05
「賣掉我的純真」,2006.06
「石油還很便宜?」,2006.06
「單車文藝復興」,2006.06
「讀書心得—槍炮、病菌與鋼鐵」,2006.07
「電台事件看網路2.0」,2006.07
「單車專用道的迷思」,2006.08
「參與高雄市單車政策白皮書」,2006.09
「單車專用道的造價」,2006.09
「擁擠的天堂」,2006.10
「臨界量精神」,2007.02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1」,2007.03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2」,2007.04
「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3」,2007.04
「通勤車是下一波」,2007.05
「定速車初體驗」,2007.06
「單車上路的環保守則」,2007.07
「單車救援」,2007.08
「腓骨長肌憂鬱」,2007.08
「七七宣言之I'm a mac」,2007.11
「七七宣言之Like a rolling stone」,2007.11
「七七宣言之MTB destiny」,2007.11
「七七宣言之Dormouse said」,2007.11
「七七宣言之Hippie」,2007.11
「七七宣言之59+8+6+4」,2007.11
「石油不會再便宜了!」,2008.03
「通勤車正夯」,2008.03
「減碳都市之鐵馬海陸串連記者會」,2008.04
「減碳都市之西臨港線行不行?」,2008.05
「減碳都市之我不要單車專用道」,2008.08

【媒體記錄】

2008/03/20

舊金山三部曲3—時尚定速車

舊金山街頭現在最常見的單車不是登山車,不是跑車,而是定速車或單速車(Single speed)。Fixed gear bike,或暱稱"Fixie", 「定速車」(或稱「固定齒輪車」),就是場地競速車(Track bike)的道路版。沒有飛輪(Free wheel),所以踏板和後輪連動,車子在走,踏板就停不了,除非你能玩後輪鎖死滑行(Skid)的高級技術。沒有變速器,真正的Fixie也不裝煞車,要停車就要用腳阻抗踏板的慣性連動。

鐘擺效應
當單車潮流的鐘擺從傳統跑車這頭擺向登山車,再從登山車那頭擺回來的卻是定速車,完全背道而馳。在舊金山進行登山車朝聖之旅時,有一天市區行程沒有騎車,逛到嬉皮街(Haight St.),真正的嬉皮雖然式微,嬉皮卻變成流行,大家來這邊消費嬉皮。街道有點小印度的感覺,除了水煙館、怪怪藝品、二手衣飾店,還有就是一輛又一輛鎖在店面外的定速車。

逛到一間金門公園前的單車店,我們當然很自然地走進去,用台語討論掛在牆上的單車配件,有人用相同語言回覆我們,一時忘了是在美國,大家還以為他是台灣人來這邊打工,紛紛問他行情等其他細節,他才說「我不是店員,只是來修車」。等相互介紹之後,才發現他就是先前在我們網站上回應定速車相關文章、主持華人Fixie部落格的「貝哥哥」。一個遠在他方不認識的人,網路上留言互動之後,又在他方巧遇,這機率有多少(而且他也是Mac)?登山車VS定速車,還真非得在舊金山相遇不可!

定不定大有關係
雖然場地車一直都存在,但畢竟屬於少數專業運動族群,最早把場地車騎上街頭馳騁、而有定速車名號的是「單車快遞」或「單車信差」(Bicycle messenger , or courier)。早期郵差騎單車送信不稀奇,進入八○年代而在世界大城崛起的是一種新的快遞形式,單車在擁擠的大城中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而舊金山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一間單車快遞公司。

這個特殊的族群有自己的文化,從語彙、穿著、單車、背包到配件,無一不是特化的指標。「信差包」(Messenger bag)是最早被主流接受的產物,大容量、防水、揹帶長度可以迅速調整是其特色。騎乘時可以縮短揹帶緊貼在上背部好應付激烈活動;下車把揹帶瞬時放長好掏取物件,或者太熱時可以長揹好讓背部散熱。單車快遞的穿著既實用又有型,甚至纏繞在腰間的大型防竊鎖鏈現在也變成流行飾品。

任何單車都可以騎來當快遞,以都會平坦的環境而言,要說高效率與低故障率,那麼定速車就是首選。如果騎車是個工作,每天上百公里、而且天天騎(即使輪休搞不好還是騎車出門),那就很容易可以分辨出哪一種車最適用。定速車效率無與倫比,但是單車快遞非常高的傷亡率,應該也和這種車多少有關係。一開始是種都會次文化,現在定速車也逐漸被休閒取向的單車族群接受,有些人已經聞到物極必反的味道。

少即是多
有人說「定速車是把利劍」,有人說是「單車基本教義派」,有人說「極簡主義」‥‥。我常把自己手上的四、五輛登山車大搬風,零件拆過來組過去,一輛登山車若給我從頭組到好經常要一個晚上,有時若規格有出入,一個晚上還搞不定。而自組第一輛定速車時,把所有零件備齊,才花半個小時就組好了,我才驚覺這個差異有多大,因為定速車只有基本的,其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幾乎不會故障,除非破胎或撞車。花在維護車子上的時間極少,所以可以專注在騎乘上面。

也因為什麼都沒有,那什麼留著、什麼沒有,或是加上的什麼就變得很顯著,符合設計的要件:簡單。定速車不是新發明,其實是種老爺車,用不到任何可以申請專利的創新技術(若有也大都是從一般車改成定速車的套件)。定速車不用迷信廠牌,車上不會有ROCKSHOX、FOX、SPV、MAGURA、UST等商標,大家比的不是唯我獨尊的某名牌,而是看你組出來的味道。所以把大彎把換成小平把,標示你是個「後登山車時代」的Fixie騎士;把"Yo La Tango"的演唱會小海報夾在後輪幅條間表示你是個紐約客。你的定速車標示你是誰,你的品味如何。人人都可以組出獨一無二的定速車,加上自己的Tag,創造出這個時代的符碼。

擋不住的吸引力
車子好看是一回事,上路騎乘又是另一回事。第一次騎定速車下地下停車場差點沒嚇死,腳像自己上發條一樣拼命轉,擋都擋不下來。即使漸漸可以感受沒有飛輪的騎乘方式,Skid滑行煞車也慢慢會運用,還是有一個非常不習慣的地方,特別是對於一個登山車騎士。那就是不能擺出「登山車攻擊姿勢」來應付障礙,例如抬舉前輪就比較難以抓時機,因為行進中連動的踏板位置沒辦法控制。難怪很多人都覺得Fixie是致命武器,危險!所以魅力大,是這樣嗎?

美國有很多地方都想立法禁止沒煞車的定速車上路,也不時有正反意見在網路上翻騰。反對的一方大多是單車快遞等專業定速車騎士,他們可以輕易證明一樣停得下來。對於非專業騎士,折衷的方法是前輪裝上煞車,平時可以盡量不去用,但是必要時可以保命。

如果騎定速車是股流行,那就會有落伍的時候。二十年前看《銀色快手Quicksilver》片中描述單車快遞並沒有多少感受,因為大家騎的車長得差不多。那個時代登山車才剛冒出頭,還未能體會即將發生的單車革命。而這個革命也沒有葬送老東西,反而彰顯了它,從MTB到Fixie,也是種回歸,只是以一種更為廣泛流行的面貌。有人說得好:「騎定速車能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單車騎士,因為煞車不足,所以更要注意路況、判斷路上來車及動線」。管他將來會不會退流行,定速車讓我重新學習騎車,覺得單車可以玩的還真是很多。

—摘自《樂活單車》No.05
—作者ak,內容來自於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2007年行程

2008/02/21

舊金山三部曲2—登山車發源地


一輛動輒數萬,擁有SPV、VPP或Mastro系統的全避震登山車,好像小飛俠的翅膀,其前身竟是拾用機車煞車把手的DIY老爺車;蘋果電腦之父還是靠賣盜打免費電話的藍盒子起家的,這實在和萬人迷iPod一點也尬不在一起;披頭四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其實是在對LSD迷幻世代致敬。這些,就像蓋住舊金山的雲霧,一時難以看清原貌‥‥。

登山車麥加
放眼台灣先驅單車俱樂部,大部份都是因為登山車而成立的,全世界也都一樣。非專業運動體系、非學生社團,登山車以休閒娛樂之姿,重新聚集世人目光。嘿,我也要買一輛光鮮、有帥勁避震器的登山車!從不喜歡到依賴,從代用品到成立登山車社團,我不只在意登山車和跑車本質上的差異,我還在意那革命發源地,為什麼不是波士頓、休士頓?還是法蘭克福、曼徹斯特?為何什麼都在舊金山?我不會只是來舊金山穿過唐人街牌樓、喝杯西班牙店名的愛爾蘭咖啡、在小義大利買個墨西哥捲餅就會滿足,若我信仰登山車,那這裡就是麥加!

馬林郡唯一合法Singletrack
來舊金山的第四天,我們把單車掛在渡輪上車架,趕早去買張天堂的門票。當馬林郡地方政府決定禁止毫無節制的登山車騎士去破壞山徑,以法人組織形態保留一片山野,收費管理、專人維護的「塔馬朗丘童軍營地Tamarancho Boy Scouts」變成唯一的合法登山車單軌山徑Singletrack。我們把5元美金的單日券(也有月票、年票)貼在煞車線外管就趕緊上山,路徑上的邊坡、棧道、角度與寬度都是為熟練的登山車騎士設計的,有一點難度,但經過學習一定可以騎得十分順暢而有趣。這條單軌山徑只有單車騎士可以走,其他都不行,包括走路健行。路徑上有簡單的地圖及告示,希望單車騎士留在單軌山徑上,一方面減少騎士對環境的破壞,另外則是宣告單車路權。其實這條路線與附近的開放路徑時有重疊、交會,包括那條第一次舉辦下坡賽的Off-road,原形登山車第一次出現的地方,一條我可以從衛星照片上分辨出來的防火巷(透過Google Earth)。

不擁擠的天堂
我們一路玩上山,先後分散在單軌山徑上,因為照相、玩耍的關係,前後也沒有差太遠。沿路有四位當地車友超過我們,原本是一條約兩個小時內可完成一圈的路徑,我們玩了六個小時。植物景觀和台灣大異其趣,尤其穿過紅巨木(Redwood)森林的時候,吸滿天然陰離子,天空清澈、氣候爽朗,舒暢無比的感覺。這樣的路線不只假日騎士會來,住在附近、不太需要朝九晚五的人,也經常每天找時間上山。第一次來這邊時遇到一位登山車歐吉桑,每天順時針、逆時針各一趟。馬林郡是不少矽谷高科技人才的家,或是有點反社會的嬉痞社區,登山車的發源地。無從得知,當初那些先驅如何把輪子轉向,往沒道路的山上騎,當初的單車一定是上不了山的。可以確定的是,那些人一定不是研究如何賺錢,或是做軍事實驗,一定是在玩,享受從山上衝下來的刺激快感。至於龐大的商機與陰錯陽差的盛名,那都是後來的事,我們都是在找尋歧途的桃花源,不那麼擁擠的天堂。

我們滿足地下山,在Larkspur搭渡輪回到舊金山已經晚上8點了,加入鬧區的車潮,登山車在舊金山街道也是如魚得水。驛馬車朝西,汽輪朝東,西方與東方文明交會在舊金山,非黑即白遇上一團糨糊。火花激盪之後的自由、開放,如果不是這裡,那還會是哪裡?每個把心留在舊金山的人「類」。嬉痞反主流精神促成個人電腦的研發,有人直指電腦就好像迷幻藥;DIY和精緻商品之間的距離不如想像中遠,只要有點不信邪和天真;當然也套用當初把單車往山上騎的那些人。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麥加,我的麥加就在舊金山,也許也不是真的舊金山,是那個可以把熱情認真看待的地方。

【舊金山登山車朝聖須知】
·塔馬朗丘童軍營地私人經營的「塔馬朗丘登山車山徑Tamarancho Trail」位於舊金山北岸馬林郡Marin County的聖瓦菲San Rafael以西5公里的Fairfax,由鐵泉路Iron Springs Rd.上山。一圈約20公里。
·須於Fairfax小鎮的「陽光車店Sunshine Bicycles」購買5美元單日券(http://www.sunshinebicycle.com/)。不過這是自由心證式的管理。
·可由舊金山渡輪站Ferry Terminal Plaza(位於市場大街Market St.路底)搭船到馬林郡的Larkspur,單程票價是7.1美元。由Larkspur輪渡站右轉沿著單車道,再左轉接安德生路Andersen Dr.到San Rafael約5公里。
·San Rafael及Fairfax皆可補給,也有不少的咖啡餐飲、速食。

—摘自《樂活單車》No.04
—騎士黃振德,作者ak,內容來自於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2007年行程

2008/02/20

舊金山三部曲1—別忘了騎單車


世界第一次單車「臨界量Critical Mass」展現是在舊金山;「銀色快手Quicksilver」電影的部份場景在舊金山;創意單車活動「泊車日Park(ing) Day」在舊金山;舊金山是美國最單車友善的城市之一‥‥。來舊金山不可不騎車!對於我個人而言,「登山車Mountain Bike」誕生在舊金山灣區才是成行的動力。舊金山一帶還是嬉皮發源地;個人電腦乃至於電腦產業的中心‥。這一切難道只是巧合?帶著單車,我們要來闖一闖。

法律保護單車騎士及行人
解決了從機場攜帶單車等大件行李到飯店第一個難題,單車上路就變得很簡單。一開始當然會掛慮安全性以及指標等問題,第二天以後就好比在國內騎車一樣自在,不,應該說是爽快更多。第一個感受到的,就是受到其他用路人高度的尊重,特別是國內大欺小、快壓慢的交通狀況不復存在。在地的華人朋友說︰「開車的人怕與單車、行人發生事故,因為罰責很重」。是這個原因也好,單車騎士的行為舉止受到正面肯定也好,在舊金山單車上路的感覺很好。

大眾交通工具支援單車接駁
這次舊金山單車行,有香港單車朋友「阿榮」來會,他爸媽目前居住舊金山,此行也算探親。他要和我們一起騎車時,都會從他爸媽住的「李奇蒙區Richmond」搭公車來市區會合。舊金山Muni公車系統,大部分的巴士前方都有車架,可以免費自行操作把單車放置車架上。車架上附有操作指示,第一次會稍微手忙腳亂,以後就可以輕鬆上手。一開始還以為阿榮都是自己騎過來,他說出門可以啦,如果玩一天了,搭公車較方便啦!單車通勤者如果天氣、體能狀況可以,就單車上路;怕回家太晚那就搭巴士,十分方便。不僅只是巴士,還有地下捷運也可免費帶單車,只有規定某個尖峰時段不能帶單車而已。我原本是考慮下飛機之後直接搭捷運進市區,但因為還有一些大件行李而作罷,我們上捷運沒問題,但是到出捷運站之後要到飯店就不方便。

臨界量活動功用大
第一天晚上12人單車上路找餐廳吃飯,配備警示車燈騎在路上,有人就對著我們喊:"Yeah ! Criticla Mass."。哇!才12個人同時上路就會引人注目了,這時是更不可能發生事故的。我一方面覺得臨界量活動已經深入人心,舊金山居民彼此都已習慣,每個月某一天晚上會有這樣一個慶祝單車文化與道路平權的活動,對於鼓舞人單車上路與單車友善度的提升有很大的功用;另外,也覺得個人一點行為上的實現,也可以發揮一些作用,如果我們都是走路出門或是搭車,就失去一個這樣互動的機會。不僅只一次哦!"Hey ! Critical Mass",隔天,還是有人對我們這麼喊。

增進技能 騎出樂趣
若只是單車遊街,對於我們這些登山車愛好者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騎車夜遊專挑舊金山市區內的「高山巷」。當初舊金山市街規劃者執意要直的街道,逢山丘也不避讓就直直開過去,每每造成陡峭市街,這也是舊金山的特色。如果不是居住在這些「高山巷」內,是可以避開這些陡得汽車必須平停的街道,像舊金山單車通勤者是能避就避,走外環較平坦的道路。而我們是專要挑這種路,什麼電報山(Telegraph Hill)、俄羅斯山(Russian Hill)、諾布山(Nob Hill)‥,就差舊金山市區最高山的雙峰沒有去。當地住民看到我們往海德街(Hyde St)爬,直說「你們真瘋狂!」,跟叮噹車比快,車上觀光客還大聲鼓舞,「你們哪裡來?」

在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一帶,有很多經營單車租借及自助行程的據點,一般都是沿著水岸單車道延伸到金門大橋。這是為觀光客設計的,不常玩應該都會覺得好玩。但如果只是如此,沒有進入舊金山市區,就體會不到舊金山的單車友善度。嬉皮國歌"If you going to San Francisco...."應該改成這個樣子:「假如你到舊金山,別忘了騎單車」!

—摘自《樂活單車》No.03
—作者ak,內容來自於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2007年行程

2008/02/19

關於豬仔車About pig's carrier

如果安排的行程要不受限於當地是否有租車店、車況是否良好...,那麼最好就是自己把單車載過去。所以我們想了能一次載最多單車出門的方式:小貨車改裝吊掛架。因為單車掛起來好像是吊豬仔,所以號稱「豬仔車」,以下是設計草圖:

加上彩裝之後的實車:

左為在改裝車場的車體;右為出廠實際吊掛的情形。


因為原設定高度太高,不符合高速公路貨車上路規定,且單車離貨斗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就把吊掛架下降到初始位置,單車剛好著地形成 X交叉。高度不至太高、操作方便,豬仔車可以正式上路囉!

以下為實際吊掛情形: